【摘 要】
:
本文从大豆灰斑病的致病菌入手,结合近年来研究,综述并为大豆灰斑病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意见.大豆灰斑病作为一种气传性病害,其分生饱子的形成和萌发条件与大豆灰斑病的流行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100101
【出 处】
:
第十一届全国青年植保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大豆灰斑病的致病菌入手,结合近年来研究,综述并为大豆灰斑病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意见.大豆灰斑病作为一种气传性病害,其分生饱子的形成和萌发条件与大豆灰斑病的流行紧密相关。大豆灰斑病菌侵染模式与其他真菌有较大差异,研究其侵染过程中的形态学机制及影响因素可以为生产过程中避免灰斑菌侵染提供理论依据。此外,尾抱毒素是一种广谱性的真菌毒素,而大豆灰斑病菌为尾抱属真菌,并不产生尾抱毒素,且该菌仅有大豆一种寄主,表明该毒素与其寄主选择可能具有一定的联系。
其他文献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Bt毒素制剂的使用和转Bt基因作物的种植很好的地控制了靶标害虫,降低了农药的使用量,保护了有害生物的天敌,增强了食品安全.研究表明靶标害虫不仅仅是逆来
为了阐明棉花HIPVs的生物合成及调控机制,并筛选鉴定代谢网络中关键基因,对棉铃虫取食的棉花叶片进行了表达谱分析。结果表明:棉铃虫取食诱导的主要是茉莉酸和乙烯途径相关基因
论文首先综述了已有的昆虫入侵机制和共生关系与生物入侵的关系,进而指出关于入侵昆虫的入侵理论较少。接着,综述从昆虫-共生微生物、昆虫-寄主植物-共生微生物和昆虫-寄主植物
本文简述了《中国农业害虫绿色防控发展战略》,从内容设置上看,既有天敌昆虫、植物源杀虫剂、微生物、物理诱杀、昆虫信息素、植物源引诱剂、辐射不育(农业害虫和畜牧业害虫)、
玉米致死性坏死病(MLND)先后在美洲和非洲严重暴发成灾,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该病在中国存在着巨大潜在隐患.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于MLND病原种类、地理分布、发病症状、
随着高产再高产品种的推广,稻曲病发生有日益严重的趋势,因而成为植物病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特别是近几年,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高效人工接种体系的建立,为全面研
大量研究表明植物主要通过两种不同方式抵抗病原物入侵:第一种,由位于植物细胞膜上的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原物分泌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而诱导的植物抗性反应,被称为PAMP诱导免
虫传病害(主要致病病原为病毒和细菌)是制约全球和中国农作物和经济作物高产稳产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微生物群落是土壤状态的重要指标,是作物的营养和健康水平决定因子,并直
疫霉菌在形态上类似丝状真菌,但在在进化和遗传背景上差距较大,因此传统的杀真菌剂对其作用不明显。而且疫霉菌在田间变异迅速、复杂,一般抗病品种在推广8-15年后就会丧失原有的
棉花黄萎病是由大丽轮枝菌和黑白轮枝菌侵染棉花而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严重影响中国棉花的产量与质量.中国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主要以预防为主.通过使用生物和化学药剂、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