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棒状病毒如fd,M13以及烟草花叶病毒(TMV)等具有尺寸单分散、化学及基因可改性以及长度和表面性质可调性等特点,近几年来被广泛用着棒状胶体体系的模型[1].由于其棒状特征,这类病毒在超过一定的临界浓度后会取向排列形成溶致型液晶.随着浓度的增加,会依次完成从各相同性、向列型液晶、近晶型液晶等相态的转变.早期的研究已经发现,某些棒状病毒形成的向列型液晶中颗粒的排列具有一定的手性,形成的是手性向列型液晶相(胆汁型液晶),即棒状病毒颗粒沿着某一特定的轴曾螺旋排列.然而,其他棒状病毒形成的是普通型液晶.尽管棒状病毒的主体都是通过α一螺旋的衣壳蛋白以一定的方式进一步螺旋排列而成的蛋白质组装体,但不同病毒形成的微观结构截然不同的列型液晶相的物理起源一直是困扰研究人员的一个难题[2].我们的工作主要集中在采用化学改性的办法,以期理解棒状病毒手性液晶的起源并构建基于棒状病毒手性液晶的响应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