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腔内注射医用臭氧治疗骨关节炎的实验研究

来源 :第四届全国肿瘤介入治疗学术大会、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暨首届肿瘤靶向治疗东方国际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mao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臭氧治疗骨关节炎的机制及关节腔内注射臭氧的可行性。方法:32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空白对照组,低剂量臭氧治疗组和高剂量臭氧治疗组,每组8只,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右膝关节腔内注射1.6%木瓜蛋白酶的方法制备骨关节炎动物模型。模型制备一周后治疗组给予关节腔内分别注射20 ug/ml和40 ug/ml的氧-臭氧混合气体2ml,每周2次,共4周。6周后抽取各组动物关节液和血清检测NO和SOD,取各组动物右膝胫骨内侧平台行病理检查和评分。结果:臭氧对NO含量无影响,治疗组血清中SOD活力较模型组明显升高,高剂量治疗组关节液中SOD水平较模型组升高。治疗组关节软骨Mankins评分较模型组明显增高,高剂量组更明显。结论:臭氧可以促进抗氧化酶的分泌,这可能是臭氧治疗骨关节炎的机制之一。同时,长期关节腔内注射臭氧对关节软骨有损害作用,建议临床上应慎用此治疗途径。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子宫血管周上皮样肿瘤的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和生物学行为.方法: 对5例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进行常规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染色和观察,对患者进行随访,并广泛复习国内外文献.结果: 5例肿瘤光镜下均由透明或嗜酸细胞巢或宽窄不等的细胞索组成,间质有丰富的小血管和程度不等的透明变.免疫组化染色示5例瘤细胞均黑色素细胞标记阳性和程度不等的desmin和SMA阳性,CK和CD10阴性.5例患者
目的: 探讨显色原位杂交法(CISH)与免疫组化法(IHC)检测乳腺癌Her2基因状态的一致性以及显色原位杂交(CISH)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美国Zymed公司生产的HER2 CISHTM检测试剂盒,对69例已由IHC即用型二步法检测c-erbB2表达分别为(+++)15例、(++)32例、(+)6例、(-)16例的乳腺癌石蜡标本进行Her2基因状态检测.结果: 15例c-erbB2表达
目的: (1)探讨乳腺癌前驱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要点;(2)进一步印证WHO分类的可行性.方法: 乳腺标本131例,包括DIN152例(包括ADH35例,低度DCIS17例),DIN2(中度DCIS)8例,DIN3(高度DCIS12例).镜下观察ADH和低、中、高度DCIS的细胞特征及形态结构.结果: ADH组共35例,18例ADH显示了UDH结构,在UDH的背景上混杂有非典型细胞或特征性结构,以搭桥
目的: 探讨南方地区胎儿期体质发育数据,为影像诊断、孕期保健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667例引产胎儿的肝、胰及体重进行测量性分析.结果: ①胎儿肝、体重增长速率与胎龄增加成正相关,肝在28周前、33~37周间变化明显,25~28周为体重变化的敏感期,尚不支持胰与胎龄间存在显著关系.②胎儿体重与肝、胰重量、肝脏大小间,孕周与肝、胰间存在线性关系,其中体重与肝重、肝长间的线性关系较强.结论: 可考虑
目的: 探讨淋巴上皮癌样肝细胞肝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通过H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3例淋巴上皮癌样肝细胞肝癌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 瘤细胞异型明显,分散小灶分布,细胞呈多边形,核居中央,有一个清楚的核仁,细胞质丰富,嗜酸性,可见细小颗粒,易见核分裂象.肿瘤间质内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淋巴细胞成熟,分散在瘤细胞之间.3例中肿瘤细胞CK7(-)、CK8(+)、Hepatocyte(-)、EB病毒(
目的: 研究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简称恶黑)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染色在恶黑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肛管直肠恶黑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免疫组化SP法作HMB45、S-100蛋白、vimetin等染色.结果: 10例肛管直肠恶黑临床初步诊断恶黑1例,误诊其他疾病9例.病理形态:上皮样细胞为主7例,梭形细胞为主2例,小细胞似淋巴细胞样细胞为主1例.免疫组化染色:10例HMB345、S-100蛋
目的: 观察细胞角蛋白19(CK19)和细胞角蛋白20(CK20)在肝外胆管癌淋巴结微转移中的表达,探讨淋巴结微转移与肝外胆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59例手术切除胆管癌的279枚淋巴结,行CK19、CK20免疫组化染色和常规HE染色,确定有无淋巴结微转移与转移,并与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比较,分析微转移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59例患者的淋巴结转移,HE染色诊断率为27.72%,CK
众所周知,正确的治疗依赖于正确的诊断,尤其是肿瘤及时发现和正确诊断,对肿瘤患者的正确治疗和早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细胞学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来提高查找恶性肿瘤细胞的来源、分型及病人愈后具有重要的价值.我们经过多次实验对比,实际工作中有些细胞学标本仅靠形态学难以确定肿瘤性质、类型或来源等因此我们根据前人经验摸索出一套细胞学涂片做免疫组化染色的最佳方法,本文作以简要介绍,仅供同道参考.
目的:通过介入插管化疗药物灌注以微创技术治疗后腹膜及椎旁癌性疼痛。材料和方法:对86例晚期癌症因原发或转移病变侵及后腹膜、纵隔和椎旁以及脊柱引起剧烈疼痛患者,应用介入微创技术经腰动脉、肋间动脉和其他肿瘤病变供养血管插管行化疗药物灌注治疗。随访术后病情变化及疼痛缓解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肿瘤生长得以抑制,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或减轻。应用数字分级及主诉分级两种评分法同时评估,疼痛缓解有效率分别达∞.70%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DSRCT)是一种高度恶性小圆细胞肿瘤,也有人称为促结缔组织增生的小圆细胞肿瘤、促纤维化小圆细胞肿瘤、多向分化的纤维增生性小细胞瘤等.1989年由Gerald和Rosai首先报道,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的肿瘤,迄今为止国内外报道近300例,可以预见,随着对本疾病的认识和研究的不断深入,诊断率会有所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