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针刺补泻的共性特点浅析

来源 :2017世界针灸学术大会暨2017中国针灸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livewebdynpro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补泻刺法在古代文献中记载较丰富,自《内经》《难经》以来至明清时期,不仅补泻刺法的内涵发生了许多变化,也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补泻手法。重视调气是促使其理法发生变化的关键因素,气一元论思想和经脉气血循环理论对此产生了重要影响。补泻对象由有形之瘀血、结络等转变为无形之“气”,使补泻操作更具发挥空间,促成其理法丰富、发展,并变得抽象和繁复。通过对相关文献较全面地整理、分析,笔者将其特点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1)针刺对象:补即益,泻即损,针刺补泻总的指导原则为调整人体的虚实偏颇状态,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故补泻对象适用于在阴阳、气血、正邪、寒热等方面已出现平衡失调的患者,目的在于纠正阴阳、寒热、虚实的失衡。(2)补泻工具:泻有形之邪实,如泻热出血、排脓、泻水等,《内经》一般使用锋针、铍针、大针等较为锋利的针具,调无形之气则多用形制小、创伤小的毫针或末端圆形的鍉针。因毫针操作安全且易于患者接受,后来逐渐成为临床中最广泛使用的针具。(3)针刺部位:根据不同情况,针刺补泻的刺激部位有所不同,泻有形之实多刺取邪实处、病脉处、结络处,调无形之气则多刺取腧穴处,如五输穴、下合穴、八脉交会穴等。(4)补泻时机:《内经》记载针刺补泻主要有两种判断操作时机的方法,“候呼吸之气”和“候针下气至”。“候呼吸之气”主要出现在《素问》,“候针下气至”主要见于《灵枢》。《难经》“得气”时是施行补泻的前提和开始时机。金元医家强调“得气即泻”、“气至病所”,出现“气至病所”是出针之时。无论“气至”,还是“得气”,都反映针刺对象的身体机能发生了变化。依据补泻操作目的和方式的不同,对补或泻时机的判断方法也不同。(5)操作特征:无论哪一种补泻操作手法,其共同特点是:医者将针具作为手指的延伸,通过它在患者体内进出、提插、捻转等,调整患者的虚实,补法多强调针具由外向内的过程,泻法则相反。(6)疗效的影响因素:补泻刺法的疗效受治疗时机体的阴阳、寒热、虚实状态以及病因病机,还有刺激部位、补泻时机、操作手法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补泻手法只是其中的影响因素之一。补泻时医患双方的专注(守神)和互动、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痤疮,西医称为‘面疱’、‘青春痘’,中医称为‘肺风粉刺’、‘酒刺’,是青春期男女常见的皮脂腺毛囊慢性炎症,好发于12~20岁。其中,同年龄层患有痤疮的男性比例更
  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是临床上常见的中风后遗症,本文从经筋的角度,从十二经筋与十二经脉的辨析及经筋刺法入手,浅谈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状态的理论依据及现代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电针百会透曲鬓穴对脑出血大鼠模型的神经功能缺损及血脑屏障(BBB)通透性/小凹蛋白(Caveolin)-1的表达及金属基质酶(MMP)-2/9活性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
会议
  逆灸是“治未病”的重要手段,指在机体发病之前或疾病轻浅之时预先应用艾灸的方法激发经络之气以达预防疾病之功效,具有较高的研究、应用价值。承淡安先生是著名的“澄江针
肥胖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逐年上升,已成为威胁人体健康和影响生活质量的全球性疾病.肠道菌群结构失调在肥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通过宿主与饮食交互作用,
  目的:观察脑卒中发病24小时内给予现代与传统康复治疗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影响.方法:85例脑卒中急性期患者来源于武汉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ICU住院病人,在起病24小
会议
  通过搜集近10年单纯性针刺治疗女性不孕症的相关文献,分析单纯性针刺治疗不孕症的特点、优势及其存在的问题。发现就选穴而言,单纯性针刺治疗不孕症的临床研究以常规腧穴(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水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我院确诊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0例,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超声引导组(U)和经
会议
  目的:针刺手法是针刺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针刺手法产生不同的针刺效果.本研究采取胃动过缓模型,通过评估不同针刺手法刺激足三里对胃电频率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胃动过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