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住院患者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分析

来源 :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venzz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本院住院患者抗高血压药物使用情况。
  方法:查阅本院2011 年7月应用抗高血压药物的住院患者病历60份,对用药品种、销售金额、用药频度及联合用药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钙拮抗剂、的使用频度最高。联合用药占全部处方47%,其中以二联用药为主。
  结论:我院抗高血压药在品种选择、联合用药方案选择上基本合理。
其他文献
In this study, we introduced Ph-sensitive carboxymethyl poly (L-histidine) (CM-PLH) and Poly (β-amino ester) (PbAE) as functional biomaterials to form CM-PLH/PbAE/DNA ternary complexes system based on
目的:研究诺氟沙星(NFX)-磺丁基醚-β-环糊精(SBE-β-CD)包合物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  方法:大鼠分别灌胃给予NFX 及其SBE-β-CD 包合物,采用HPLC 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并计算有关药动学参数。  结果:NFX 及其包合物的Cmax 分别为(3.57±2.46) μg·mL-1 和(6.92±4.03) μg·mL-1;AUC0-∞分别为(9.94±5.72)
Purpose: To develop a new liver-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 (Lactosyl-norcantharidin Ntrimethylchitosan nanoparticles , Lac-NCTD-TMC-Nps ) and confirm its targeting characteristics. Methods: Lac-NC
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使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加,微粒给药系统的应用可以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毒副作用,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治疗效果。本文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介绍脂质体、纳米粒、微球等新型微粒给药系统在抗菌药中的应用。
纳米技术是促进难溶药物吸收的非常有效手段,近年来引起了全世界科学家极大的关注。但是传统的纳米递药系统由于其不稳定性、毒性和低载药量而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并且传统的纳米给药系统为混悬液,存在以下问题:不能长期保存、稳定性不理想、患者的依从性差等问题。为了改善其长期稳定性,冻干技术是不二的选择,但是在冻干时必须加入大量的保护剂为了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不得不加大了其给药剂量。  目的:鉴于以上这些问题
目的:探讨医院药物咨询及药学服务的模式和特点。  方法:以药物咨询室为依托,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药学咨询服务活动。主要包括社区咨询、广场义诊、厂矿企事业单位用药宣教;广播电台用药咨询讲座;电视台合理用药采访;儿童安全用药教育等。并规划未来社会药学服务工作的方向。  结果和结论:通过实践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药学服务模式,同时体现了药师的行业价值,树立了药师的社会形象。
目的:家兔口服或静注左氧氟沙星后泪液与角膜组织的药代动力学比较。  方法:选取54 只家兔,分别口服或静注左氧氟沙星24mg·kg-1,不同时间采集泪液或角膜组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眼组织中药物浓度,3p97 计算药动学参数。  结果:口服给药后泪液和角膜组织中左氧氟沙星tmax、Cmax 和AUC(0→t)分别为(0.58±0.20)h 与(1.00±0.55)h,(34.27±11.69)μg
目的:比较家兔静注与口服左氧氟沙星后血浆和房水药动学。  方法:选取54 只家兔,分别静注或口服左氧氟沙星24mg﹒kg-1,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和房水中药物浓度,3p97 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  结果:静注与口服血浆中t1/2β/ t1/2ke 分别为 1.42±0.29h 和2.99±0.20h(P  结论:左氧氟沙星口服给药可在血浆和房水达较高药物浓度,但静注更为明显,二者有明显差别。
The present study establish a simple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6β-hydroxycortisol and cortisol in urinary at same time, to determined the urinary 6β-hydroxycortisol/cortisol ratio, a
目的:综述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抑制剂在抗癌方面的研究进展。  方法: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的特点、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开发情况进行了探讨。  结果与结论: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是重要的抗癌靶点,其抑制剂有良好的开发成抗癌新药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