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块存在大量新生代的侵入体,但是青藏高原中部羌塘地块新生代侵入体则很少出露.在对羌塘北部的江夏尖-约改地区新发现的一条新生代东西向的侵入岩带进行了了岩石学、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实验岩石学也表明,来源于含石榴石+金红石残留矿物且几乎不含斜长石的岩浆源区深度大于50km。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广州 510640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块存在大量新生代的侵入体,但是青藏高原中部羌塘地块新生代侵入体则很少出露.在对羌塘北部的江夏尖-约改地区新发现的一条新生代东西向的侵入岩带进行了了岩石学、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实验岩石学也表明,来源于含石榴石+金红石残留矿物且几乎不含斜长石的岩浆源区深度大于50km。
其他文献
研究表明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的地壳岩石圈强烈伸展薄化,相应的裂陷盆地结构、沉积充填、热演化史等均不同于陆架浅水区典型断陷盆地,对其响应关系及成因机制的认识尚不清楚.本文以研究区大量地震资料及其与船测重磁数据的联合反演结果为基础,获得研究区较为精细的莫霍面深度和地壳厚度分布图,根据莫霍面与海地地貌的起伏、地壳厚度的横向变化特征,详细分析了地壳岩石圈结构"南北分带、东西分段"的差异化分布特征.
太平洋板块的冷热俯冲是板块热结构的相对概念,热流作为板块冷热俯冲的结果,可用来反推俯冲过程的初始状态是热俯冲还是冷俯冲.本文基于国际热流协会(IHFC)发布的热流数据,利用GIS的方法预测了西太平洋区域内表面热流值,据这些预测的热流值,探讨了关于冷热俯冲在地震深度和分布、弧后盆地的活动性、脱水、脱碳、火山活动等方面的差异性.通过区域内的热流统计对比,本文揭示了大约小于SOmW/m2的菲律宾板块、太
南海北部陆架盆地(主要是珠江口、台西南)与东海陆架盆地是西太平洋大陆边缘重要的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在地理位置上,这两个盆地被台湾岛所分隔开,一直以来被看作是两个盆地;在地质特征上,近年来大量学者认识到两个盆地可进行对比并存在一致性.本文最终提出新生代南海陆架盆地与东海陆架盆地起初为一个盆地,晚中新世(6.5 Ma)菲律宾海板块的楔入将其分割成两个盆地,主要表现为吕宋岛弧与欧亚大陆边缘发生弧陆碰撞,台
弧前区域是俯冲板块边界的重要地区,保留着有关俯冲板片和上盘地幔楔相互作用的重要记录.在俯冲体系中,即使上盘岛弧区域都位于挤压环境下,在俯冲板片的俯冲角度变陡、后撤等背景之下,部分弧前区域也可以发生不同程度的伸展作用,但与之伴随的基性岩浆作用的地球化学性质鲜有报道.印度—欧亚大陆汇聚过程包括早期的新特提斯洋和后期的印度大陆岩石圈的北向俯冲形成了拉萨地体内典型弧火山岩带—冈底斯岩浆岩带.
屏沟镍矿是一个柴北缘新发现的镍矿带,是继夏日哈木铜镍矿又一个发现在活跃的聚合板块边缘的矿体.开屏沟东超基性杂岩主要由蛇纹石化纯橄岩、蛇纹石化辉橄岩和蛇纹石化橄榄辉石岩组成,具有明显的岩性或粒度变化反映的旋回或韵律层序的特点.通过主、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岩石的SiO2含量为37.28%-44.42%,m/f比值为2.78-3.59,ΣREE=0.64×106-9.96×106,(La/Yb)N=1.
阿尔金断裂是青藏高原北部一条大型的左旋走滑断裂带,其醒目的线状展布构成了青藏高原北部的自然边界,对于调节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产生的构造变形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阿尔金断裂西段康西瓦段,位于西昆仑地体南部,分隔了甜水海地体,总体呈NWWSEE向,其自身的几何学特征对于青藏高原北部构造单元之间的格架和变形具有重要的意义.向西的延伸部分。综上所述,作为康西瓦断裂带的西延,麻塔断裂同阿尔金-康西瓦断裂和
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及持续挤压不仅造就了青藏高原及亚洲大陆内部广泛的地壳变形,也导致了青藏高原及邻区的气候、环境及深部构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及其造成的陆内变形一直是国内外地学工作者开展青藏高原的形成及其动力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课题.结合拉萨地体已有古地磁结果,得出拉萨地体西部在整个白垩纪长期稳定,且拉萨地体在白垩纪近于目前的东西向排列;通过将拉萨地体西部获得的古地磁极与东亚视极
The position of the SCB in Rodinia,which is still unresolved,is critical for it concerns the exact time ofRodinia amalgamation and breakup,the existence of quick large-scale movement of coherent Rodin
廷贾-西巴兰断裂是位于加里曼丹北部,是一条北西向的深大断层.西巴兰断裂是廷贾断裂的海上延伸部分.本文基于古地磁的板块重建结果,并综合廷贾-西巴兰断裂两侧的地层、地壳厚度、重力异常和地块属性等特征的研究,来探讨古南海(PSCS)的扩张与消亡过程与廷贾-西巴兰断裂的形成与演化的关系.
西太平洋的动力学演化一直是地质研究的难点和热点,特别是对其边缘海盆地或弧后盆地的地质属性、演化过程和形成机制始终不明朗,并存在巨大争论.而冲绳海槽作为一初始且正在活动的弧后盆地,探讨其地质属性和构造演化,对研究边缘海盆地或弧后盆地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对冲绳海槽的地壳厚度、热流、热液活动以及断裂构造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来厘定冲绳海槽的地质本质及其动力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