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性房屋买卖合同效力问题研究--兼评《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第24条

来源 :中国民法学研究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k710867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间借贷中,当事人以签订房屋买卖合同的方式为借款协议提供担保,这种担保性房屋买卖合同的性质不是让与担保或后让与担保,也不构成不动产抵押,而是一种代物清偿的预约.只有将其解释为代物清偿的预约,才能对这一交易惯行赋予法律上的效力.同时,《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第24条的规定仅仅对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作出了明确规定,而对担保性房屋买卖合同的性质和效力问题未做规定,而且伴随着《解释》对企业之间融资的认可,第24条存在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也受到挑战.
其他文献
保证人与物上保证人并不因其进入破产程序而免除担保责任,二者对应之债权人有权在破产程序中主张权利.保证人与物上保证人的追偿权行使在现行法语境下不存在障碍.保证债权之处理细节因一般保证与连带责任保证的区别而存在差异.担保物权人非物上保证人之债权人,但有权通过物上保证人之破产程序实现其优先受偿权.
商誉质押为轻资产企业融资带来新的突破口,并且为实践所支持.然而,由于我国并没有直接规定商誉是否可以成为质押的标的且对商誉权性质普遍存在争议.探讨商誉权的可质押性是解决轻资产企业在实践中能否利用商誉权质押进行金融创新所面临理论困境的逻辑前提.本文通过论证商誉权的无形财产权属性、可转让性以及适宜设质性对商誉权质押进行证成.
在"三权分置"理论下,我国农村土地权利体系形成了"集体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结构,实现了农地承包经营权的第二次分离.再分离后的承包权和经营权的性质宜界定为用益物权,二者的分离是实现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的制度基础.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经营权设定抵押均属于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现有制度下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试点主要有三种模式:土地承包经营权直接抵押贷款模式;土地承包经营权反担保贷款模式;土地经
公司主要股东、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等为公司融资或者履约提供保证,已经成为在金融担保领域内被非常普遍采用的方式.我国大陆境内一些银行和专业担保公司甚至明文规定,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股东、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供保证是银行、专业担保公司授信的必备条件.台湾地区多家银行在其职员业务手册中记载贷款发放程序,若借款人为公司,则要求提供董事监事私人之保证书,台湾地区的金融界称之为"董监连保".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世界难题.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融资历史问题进行研究,从现状、条件、做法,提出中国思考方案.从企业自身发展,政府政策扶持和银行金融创新等方面突破,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让市场问题市场坚决.政府充当引导者,提供政策扶持,改善中小企业信贷投入环境,让银行尝试改变原来的依靠企业报表、中介机构审计报告和企业固定资产规模进行授信评级的老套路,提高企业及企业法人信用,提高授信评等级担保.通过社会
依据《合同法》第50条和《担保法解释》第11条的规定,公司违反法律规定对外提供担保所签订的担保合同效力,取决于债权人对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越权担保是否知情.基于《公司法》第16条的公示公知属性,为衡量公司和债权人利益、控制交易风险,债权人应当对公司章程及担保决议履行一定程度的审查义务,并作为认定债权人是否构成"善意"的标准.考虑到现实的商事交易环境,为节省交易成本、保障交易迅捷,债权人在审查程度上应以
针对当前我国培养大国工匠的宏观背景和要求,结合工匠精神所具有的一些普遍特点,对接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和社会等各层面,就如何培养现代学徒、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下一代从分工职责、制度设计等视角提出一些符合实际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思考和建议.
抵押权,是一种重要的担保物权制度,被称为"担保之王".抵押权设立的目的主要是为债权提供担保,确保债务得以清偿.我国抵押担保法律制度的确立形成于《担保法》的颁布.然而,由于抵押担保相关法律规定过于简单,具体操作规则缺乏系统性,使得办理抵押登记工作因令出多门而变得日益困难,从而影响了抵押担保法律制度的实践价值.考虑到抵押担保制度对于现代经济生活的重要意义,本文列举了当前办理抵押登记时经常出现的抵押期限
本文以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为例,阐述了在"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和2016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工匠精神"的社会背景下,在环境设计专业的教育体系和设计人才的培养机制的改革.文章从对于工匠与工匠精神的解读,到专注力、坚韧性、精细化等培养学生的方法和路径.文章进一步指出,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根本,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当注入工匠精神的基因,方能实现"为中国而设计"的美好愿
文章从不同时代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入手,分析归纳出了封建时代、工业时代的生活理念与设计理念;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后工业时代"以朴素为美的生活理念"和"谋共生、可持续的设计理念";最后,得出了生活理念与设计理念的时代变迁关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