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培养对龙骨藻总脂、EPA及PUFA含量的影响

来源 :2016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stud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前研究结果显示,在低温及高光照的胁迫环境下有利于龙骨藻(Tropidoneis sp.)的油脂积累,但不利于其生长,为了解决生长及油脂积累条件间的矛盾,我们提出了二次培养这一培养方式.为探究二次培养(低温和高光照强度胁迫)对龙骨藻总脂、EPA及PUFA含量的影响,将龙骨藻置于适宜条件(温度25℃,光照强度36 μmol/(m2·s),盐度25)下培养10d后,采用单因子试验,将藻迅速转移到低温(10℃)或高光照[80μmol/(m2·s)]条件下进行二次培养,.每组设三平行,分别测定ld、2d、3d、4d后藻的总脂含量以及脂肪酸组成,对照组为一直处于最适环境下培养天数一致的藻.并在单因子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温度(10℃、15℃、20℃)和光照(48μmol/(m2·s)、64μmol/(m2·s)、80μmol/(m2·s))两因子三水平正交试验.结果 表明:低温单因子试验在第3d获得最大总脂含量(39.10±0.34)%,而与其它组无显著差异(P>0.05),到第4d时,EPA含量最大(28.65±0.21)%,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与第3d无显著差异(P>0.05),PUFA含量在第3d时达到最大值(43.28±1.06)%,与第4d无显著差异(P>0.05);高光照单因子试验,在第3d总脂含量达到最大值(43.19±1.29)%,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与第2d、4d无显著差异(P>0.05).PUFA也在第3d具有最大值(41.78±0.2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EPA含量在第3d达到最大(27.11±0.2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单因子试验表明,最佳二次培养的时间为3d,低温10℃有利于总脂、EPA、PUFA积累,分别为(39.10±0.34)%、(28.65±0.21)%和(43.28±1.06)%;光照强度80μmol/(m2·s)有利于EPA、PUFA积累,分别可达(27.11±0.25)%和(41.78±0.22)%.两因子交互试验表明,低温且高光照强度对大龙骨藻总脂含量的影响显著.温度与光照强度的交互作用在温度10℃、光照强度80 μmol/(m2·s)时效果最佳,此时藻的总脂含量为(42.99±2.51)%,其次是温度20℃、光照强度80 μmol/(m2·s)组,该组藻的总脂含量为(41.57±1.20)%,此二组总脂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而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EPA含量在温度10℃、光照强度80 μmol/(m2·s)组具有最大值(32.83±0.58)%.PUFA含量也在温度10℃、光照强度80μmol/(m2·s)组达到最大(46.43±0.22)%,与温度10℃、光照强度48 μmol/(m2·s)组以及温度10℃、光照强度64μmol/(m2·s)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显著大于其它各组(P<0.05).综合以上试验,温度10℃、光照强度80 μmol/(m2·s)条件下二次培养3d,将获得最大总脂含量与最大EPA和PUFA.综上所述:采用低温高光照二因子胁迫的二次培养方式即能在保证龙骨藻获得较高生物量又能提高其总脂、EPA、PUFA等的积累.为提高产油微藻油脂积累提供了一种新的培养方式,此方式利于藻生长又能使油脂积累达到较高水平,值得深入研究.
其他文献
南极磷虾的渔业资源在时空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本研究结合磷虾捕捞数据、采样点的海表温度的数据、海底数据以及空间数据进行空间分析.研究区域主要在布尔斯费尔德海峡及其附近地区.根据2012-2014期间远洋考察舰科考员的实测数据,分别将温度因子和地形因子对CPUE(单位捕捞努力量)进行单因子分析,再将温度因子(SST)和地形因子的综合影响进行函数拟合验证.拟合结果表明,高密度的磷虾群集中在距离海底5
根据2011-2013年调水调沙前(6月)、后(7月)在黄河口海域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利用相对优势度指数,方差分析以及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海域夏季渔业资源密度、种类组成、优势种及其年际变化,并探讨调水调沙事件对黄河口渔业资源结构的影响.结果 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定渔业资源生物92种,其中鱼类有52种;主要优势种为矛尾虾虎鱼(Chaemrichthys stigmatias),各年份优势种有所
FOXL2在脊椎动物中作为一个很罕见的卵巢分化基因,能够对卵巢芳香化酶(CYP19)编码基因CYP19a起到激活转录和上游调控的作用.在硬骨鱼类中,FOXL2基因和CYP19基因已在许多鱼类中克隆分离得到,它在刀鱼性腺发育方面的生理学功能还有待研究.本实验采用RACE方法,获得了刀鱼FOXL2基因和CYP19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长度分别为1494bp和1654bp.RT-PCR结果分析表明,F
采用组织培养方法,将成熟前雷州马尾藻(Sargassum lenzhouense)的离体生殖托在低温弱光(5℃、5001x和10℃、5001x)条件下保存3个月,之后转移至正常条件(23℃、60001x)下培养,观测其卵子的排放、发育及幼孢子体的早期发育情况。结果 表明,在5℃、5001x和10℃、5001x条件下,雷州马尾藻离体生殖托均可正常保存,其卵子排放受到有效抑制;将其转移至正常条件后,均
本文建立了微波蒸馏-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析罗非鱼肉中主要的土腥味物质的方法,并比较分析了海南文昌和广东茂名两地区不同养殖模式、不同养殖规格罗非鱼肌肉中主要土腥味物质——土臭素(geosmin,GSM)和二甲基异莰醇(2-methylisoborneol,2-MIB)的含量.结果 发现:土臭素和2-甲基异莰醇的检测限分别达到了2.89ng/L和2.28ng/L,回收率在81-112%之
研究结合2005-2014年渔汛期间秘鲁各港口出港的船数及所获得的秘鲁鳀渔获量和表层水温数据(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以单位捕捞努力量的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和捕捞努力量(Effort)数据构建的渔场指数为渔场指标,对秘鲁鳀的渔场类型进行分类,探讨水温结构变化对秘鲁鳀渔场的影响.方差分析表明:渔场指数在不同渔汛阶段(渔汛前期
采用急性毒理学实验方法,对(0、2、4、6、8、10)6个不同盐度梯度下,叶尔羌高原鳅受精卵的孵化和仔鱼成活率等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 显示:不同盐度梯度下,其受精卵的孵化时间、孵化率、畸形率分别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孵化时间在不同盐度下差异不显著,而在2-6之间孵化率较高,3个梯度差异不显著(P>0.05).畸形率则在4和6表现为较低,但4梯度下则为最低至2.67.其仔鱼不投喂存活系
根据2011年3、5、9和12月在海州湾及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探索枪乌贼和蛸类的资源密度重心分布的差异,通过变异函数对该海域枪乌贼和蛸类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运用克里金插值法对枪乌贼和蛸类在海州湾及邻近海域的资源密度进行预测.结果 表明,在海州湾及邻近海域蛸类的资源密度大于枪乌贼,枪乌贼资源密度在9月时有一个高峰期,分布在35°N以北、120.5°-121.0°E之间的海域
中太平洋是金枪鱼围网的重要作业海域,掌握其渔场时空分布规律对科学指导渔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1995-2010年中太平洋海域金枪鱼围网生产统计资料数据,以每5个纬度为一个海区,将15°S-15°N范围海域分为六个海区,并以投网次数所占比重、捕捞产量所占比重及其相应的平均网次产量(CPUE)为表征渔场的指标,分析中心渔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心渔场在0°-5°N和0°-5°S海
本研究根据2012年7-11月,在中西太平洋延绳钓作业渔场所采集的沙氏刺鲅数据,对其生物学特性和环境偏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 表明:(1)叉长范围为59.0~169.0cm,平均叉长为111.3±1.3cm,优势叉长组为100.0~130.0cm和90.0~130.0cm.雌雄个体叉长无显著性差异(ANOVA,P>0.05).(2)经幂函数拟合,体重与叉长关系为TW=1*10-6FL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