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比较髂胫束筋膜条和掌长肌肌腱重建喙锁韧带联合钩钢板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髂胫束筋膜条和掌长肌肌腱重建喙锁韧带联合钩钢板固定治疗的68例Rookwood Ⅲ型及以上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男57例,女11例;年龄19~55岁,平均36.1岁.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髂胫束筋膜条重建组36例和掌长肌肌腱重建组32例.两组患者首先行喙锁韧
【出 处】
: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髂胫束筋膜条和掌长肌肌腱重建喙锁韧带联合钩钢板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髂胫束筋膜条和掌长肌肌腱重建喙锁韧带联合钩钢板固定治疗的68例Rookwood Ⅲ型及以上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男57例,女11例;年龄19~55岁,平均36.1岁.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髂胫束筋膜条重建组36例和掌长肌肌腱重建组32例.两组患者首先行喙锁韧带重建,然后使用钩钢板固定.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术前、术后6个月取出钩钢板后及术后12个月摄肩部正位X线片测量肩锁间距和喙锁间距.末次随访时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和Karlsson评分评定疗效.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 68例患者术后获16~22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术后12个月髂胫束筋膜条重建组患者肩锁间距和喙锁间距均明显小于掌长肌肌腱重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髂胫束筋膜条重建组的Constant-Murley评分和Karlsson评分功能优良率分别为(92.1±7.2)分和83.3%(30/36)高于掌长肌肌腱重建组的(88.3±9.8)分和81.3%(26/3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髂胫束筋膜条重建喙锁韧带治疗Rookwood Ⅲ型以上肩锁关节脱位影像学方面优于掌长肌肌腱重建喙锁韧带,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相似.
其他文献
目的:回顾96例因腰椎退行性疾病接受腰椎微创椎弓根螺内固定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微创椎弓根螺钉对固定节段上位关节突关节侵扰率。方法:本组为2009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因腰椎退行性疾病接受腰椎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且随访ct资料齐全者患者96例。其中微创组96例(男36例,女60例),年龄22-80岁。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比较末次随访时矢状面正常和不正常的患者的术前和术后即刻腰椎前凸指数(Lumbar lordosis index,LLI),评估LLI在预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远期临床疗效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我院行退变性脊柱侧凸单一后路矫形术的患者57名。纳入标准如下:(1)年龄大于45岁;(2)随访时间大于两年;(3)使用第三代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4)内固
目的 观察大鼠膝关节软骨负重区与非负重区组织形态、基质蛋白多糖成分和Ⅱ型胶原分布差异.方法 Wistar大鼠5只,切取双膝关节,固定,脱钙,包埋,沿矢状面整体切片,HE染色,PH值1.0和2.5阿尔新蓝染色,番红O染色,阿尔新蓝-番红O复染观察软骨形态结构和基质蛋白多糖成分,免疫组化检测Ⅱ型胶原分布并测量软骨厚度.分目的 观察大鼠膝关节软骨负重区与非负重区组织形态、基质蛋白多糖成分和Ⅱ型胶原分布差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回顾性的分析骨外固定延长器肢体延长后全髋关节置换(THA)治疗年轻Crowe Ⅳ 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方法与疗效,并解决全髋置换术后肢体不等长的问题。
目的 回顾性对比研究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陈旧性与新鲜性髋臼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总结2009 年9 月~2013 年3 月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分别治疗陈旧性和新鲜性髋臼骨折共90 余例,其中陈旧性35 例,男23 例,女12 例;年龄23~67 岁,平均40 岁,手术时间为伤后22~65 d,平均36 d;新鲜性髋臼骨折55例,男39 例,女16 例,年龄17~86 岁,平均56 岁,手术
目的:脊髓型颈椎病常常发生于中老年人,尤其是高龄患者(>60岁),目前手术治疗方式多种多样,手术风险及疗效各不相同,本文主要探讨高龄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2011年—2014年,随访统计11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96例完成随访,采用不同的前路(84例)及后路手术(12例)治疗,分高、低龄两组,高龄组(≥60岁,男性16人,女性36人)52例;低龄组(<60岁,男性1
目的:探讨采用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内、外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内、外踝部缺损创面12 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8-52岁。外伤10例,慢性溃疡2例。病损部位:内踝部缺损8例,外踝部缺损4例。
目的:探讨 杜仲苷对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分解代谢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利用RT-PCR及Western blot的方法从基因及蛋白水平分别检测在IL-1β的刺激下,杜仲苷对促基质蛋白分解因素MMPs及炎症介导因子COX-2,iNOS的表达情况的影响.用一氧化氮检测试剂盒(Griess Reagent)检测杜仲苷对IL-1β的刺激下软骨细胞分泌一氧化氮(NO)的影响情况.通过观察NF-
目的:探讨采用大块切除术结合结构性植骨关节融合治疗第1跖骨巨大痛风石的手术技术及疗效.方法: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共收治11例第1跖骨巨大痛风石的患者.男11例,年龄25~71岁,平均44.6 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大块切除病灶切除结合结构性植骨第1 跖趾关节融合术.术后定期复查,摄片明确愈合情况,并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OFAS)前足评分及疼痛直观模拟量表(VAS)评价治疗效果,
目的 探讨PVP及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2012年7月至2015年6月在河南省直三院骨科收治的OVC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行PVP治疗及对照组行PKP治疗。两组患者术前均无神经损伤症状,期间均抗骨质疏松治疗,责任椎体均经MRI确诊为新鲜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