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TP模型分析我国文化产业集聚的动力机制

来源 :2015年中国空间经济学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lu03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存在显著的文化产业集聚现象.本文借助空间经济学的TP模型,改变假设条件后应用于我国文化产业集聚动力机制问题的分析.TP模型在空间经济学模型的垄断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下,引入知识创新与传递因素,这样经济活动的集聚力不仅包括经济关联还包括知识关联,模型分析认为知识创新和知识扩散可以促进经济的集聚.TP模型是在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和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一般均衡条件下进行分析,认为初始对称的两个地区,知识分子为了追求更高的实际工资可以跨区域自由流动.分析得到如下结论:当区域之间知识传递强度一定时,知识分子区域对称分布状态下,知识创新效率最低;核心边缘分布状态下,知识创新效率最高.北部(或南部)文化产品生产企业的份额与北部(或南部)地区支出份额呈正相关关系,系数大于1,支出份额增加,则企业份额增加更多,即存在本地市场放大效应.贸易自由度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消费者多样化偏好程度的增强,也有利于文化产业的空间聚集.
其他文献
  利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了中国217个城市在2002 ~2011年城市生产率时空特征及动态变化,并基于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探究了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差异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
会议
  本文以中国大陆30个省级行政区域面板数据为基础,在价值链视角下,将技术创新过程分解为研发创新阶段和经济转化阶段,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我国各省份的研发效率和经济
会议
  用演化经济学"遗传—变异一选择"的过程分析范式,构建一个简单的新型城镇化研究框架;揭示城镇化的时间、空间和质态"三个维度"的动态演化规律;用内生发展理论作为补充,进一步
  城市群经济发展过程中,核心城市经济增长的极化与扩散作用发挥是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关键机制。在要素集聚与扩散基础上形成核心城市与非核心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推动空间相
跨境民族与人口较少民族的重合部分,是我国目前贫困程度最深,扶贫攻坚最困难的群体.在世界性民族主义浪潮的影响下,跨境人口较少民族的贫困问题成为一个新生态的民族问题.随
  产业采取链式化转移与承接,取代掏空式转移,是实现空间视角下区域合作的一种可行模式。其具体表现是:以价值链为基础,按照纵向、横向价值链或不同地点,拆分产品各个价值段,实现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建立模型,对"10+3"自由贸易区成立后的产业份额和福利水平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自由贸易区成立后,参与国的福利水平都有所提升,而没有参与自由贸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各地抓住战略调整、结构布局契机,积极适应新常态,谋划新思路,破解新"瓶颈",促进新发展,进入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轨道.然而,一些城市或地区在
  面对当前严峻的生源竞争,高校迫切需要更加重视构建有竞争力的招生策略。当前,我国高校招生营销中较为缺乏正确的招生营销理念与策略。本文在比较借鉴美国大学招生竞争情况
  本文应用2004~ 2013年中国大陆30个省级区域数据,从空间相关的视角对区域创新系统间知识溢出效应进行评价。在测度区域知识溢出效应指数基础上,将知识溢出效应纳入空间计量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