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发生于结-直肠黏膜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感,常有发热、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表现。镜下黏膜常表现为糜烂、出血点、溃疡等,随病情进展镜下多有息肉,甚至癌变组织的出现。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调查发现,UC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缺,现有的研究发现UC发病与免疫、感染、环境、饮食等因素密切相关,而各种原因造成的肠黏膜屏障受损,是目前公认的UC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正常的肠黏膜屏障由免疫细胞组成的免疫屏障、上皮细胞组成的机械屏障及正常肠道菌群组成的生态屏障构成。任何一个环节的损伤都会致肠黏膜屏障受损。因此,肠道菌群失调与UC发病密切相关。临床在治疗UC的过程中,除应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免疫抑制荆、激素等药物外,常配合应用微生态制剂。微生态制剂不仅可以修复肠黏膜屏障,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也可降低药物副作用,减少疾病的复发,延缓疾病进展。粪菌移植是现今研究较热的领域,是从健康人粪便中分离功能菌群,然后将菌群液体悬液通过鼻胃管、胃镜或直肠导管灌肠等方式移植到患者消化道,重建患者肠道菌群而实现对疾病的治疗。它是增加肠道有益菌、恢复肠道微生态结构、修复肠粘膜屏障最直接的方式,部分研究已证实其对UC有较好疗效。但因涉及生命伦理等问题,且无明确的管理规范,未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近年来中医药治疗UC的临床研究越来越多,部分研究着重于中医药治疗对于UC患者肠道菌群、肠黏膜屏障的影响。研究发现,中药无论是口服,还是灌肠治疗,都会不同程度的滋生有益菌,杀灭病原菌,维持肠道微生态的稳定,修复肠粘膜屏障,避免病情反复。UC作为一种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均不明确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肠道菌群失调使肠黏膜屏障受损,导致UC病情进展、迁延不愈。服用微生态制剂是较成熟的辅助性治疗手段,但经肠、经胃进行粪菌移植治疗,虽在临床有部分研究证实其对于UC治疗的有效性,但仍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持,且长久的疗效仍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