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意义:抽动障碍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的疾病,又称多发性抽动症。是指以不自主的突然的多发性抽动及在抽动的同时伴有暴发性发声和秽语为主要表现的抽动障碍。男性多见,大部分患者于4~12岁之间起病。患者常存在多种共病情况,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强迫障碍(OCD)、行为问题等。目前国际上尚无抽动障碍的中医诊疗指南,采用标准的不统一导致中医药临床应用的不规范,影响了其有效性的体现,妨碍了中医药有效治疗方法在国际上的交流。因此,通过本项目指南的建立,进一步完善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标准化体系。结合国际上关于烦躁症的诊断标准及规范,吸纳目前中医药防治烦躁症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借鉴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形成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中医药防治抽动障碍的临床实践指南,对于提高国际上抽动障碍的防治水平,对于世界各国人民采用传统中医药治疗抽动障碍,减少卫生经济负担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现状:抽动障碍在ICD-10及CCMD-3有明确的界定,主要临床表现为不自主的、突发的、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在抽动的同时常伴有暴发性的、不自主的发声和秽语。其特征为:抽动症状先从面、颈部开始,逐渐向下蔓延。抽动的部位和形式多种多样,比如眨眼、斜视、撅嘴、摇头、耸肩、缩颈、伸臂、甩臂、挺胸、弯腰、旋转躯体等;发声性抽动则表现为喉鸣音、吼叫声,可逐渐转变为刻板式咒骂、陈述污秽词语等;有些患儿在不自主抽动后,逐渐产生语言运动障碍,部分患儿还可产生模仿语言、模仿动作、模仿表情等行为。患儿的病情常有波动性,时轻时重,有时可自行缓解一段时间。抽动部位、频度及强度均可发生变化。患儿在紧张、焦虑、疲劳、睡眠不足时可加重;精神放松时减轻,睡眠后可消失。患儿智力一般正常,部分患儿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情绪障碍等心理问题。本病的病因尚未阐明,近年的研究报道提示可能是遗传因素、神经生理、生化代谢及环境因素在发育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结果。治疗上主要有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两大方式。药物治疗:主要对患儿的病情恢复有所帮助的药物,如氟哌啶醇、硫必利、可乐定贴片、氯硝安定、肌苷等。心理治疗:由于本病对人格的不良影响十分常见,有的在抽动控制后仍不能适应社会。所以应强调对因对症治疗的同时,注意心理的治疗。心理治疗包括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咨询、家庭治疗等。帮助患儿家长和老师理解疾病的性质和特征,减缓或消除父母的担心和焦虑。合理安排患儿日常的作息时间和活动内容,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对于发声抽动的患儿可进行闭口,有节奏缓慢地做腹式深呼吸,从而减少抽动症状。研究内容:抽动障碍临床表现为不自主的、突发的、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在抽动的同时常伴有暴发性的、不自主的发声和秽语。抽动症状先从面、颈部开始,逐渐向下蔓延。抽动障碍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的疾病,又称多发性抽动症。本研究以抽动障碍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医神志病学的诊治理念,基于循证医学原则,将传统文献研究分析法与现代研究成果统计分析法相结合,分析古今文献和专家经验,有效的诊治方法和经验进行总结,经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临床调研、专家研讨等多个研究环节,依据抽动障碍的中医学术内涵,纳入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及调摄方法等内容,制定抽动障碍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指南,分析该指南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促进中医药在抽动障碍诊治中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宣贯及应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中医药治疗小儿抽动症、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小儿多动症患者。本指南可供中医药专业人员以及中医神志病专科医院、儿童医院、中医综合医院的神志病科、中医心理科、心身医学科、中医康复医学科,以及中西医结合医院精神科或西医精神专科等专业医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