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通过手性吡啶二酰胺中间体与2,6-吡啶二甲酰氯的稀溶液室温环缩反应,得到三个新C-对称性的含多吡啶单元手性大环化合物.
【机 构】
: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生物有机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出 处】
:
全国第十一届大环化学暨第三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手性吡啶二酰胺中间体与2,6-吡啶二甲酰氯的稀溶液室温环缩反应,得到三个新C<,2>-对称性的含多吡啶单元手性大环化合物.
其他文献
合成了对叔丁基杯[4]芳烃、对叔丁基杯[4]乙酸乙酯、对叔丁基杯[4]乙酸,研究了对叔丁基杯[4]乙酸对稀土元素铕(Ⅲ)的萃取化学,讨论此体系的萃取机理,并求出萃取平衡常数.
本文通过新的路线合成了两个下缘修饰的杯芳烃衍生物,并通过X-Ray研究了它们的固态构象.鉴于化合物3满足8个配位氧原子,并具备诱导的三维空腔,我们通过UV-vis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它们在溶液中与稀土配位的发光行为.
本文采用改进的草酸盐沉淀法合成了纯的BaTiO超细粉体,并对该粉体掺杂NbO,BiO等多种氧化物,对预烧粉体和陶瓷进行了XRD、SEM分析,以及陶瓷介电性能的测定.结果发现,掺杂的BaTiO可在1150℃烧结获得高介电常数(4277)和低温烧结的多层陶瓷电容器瓷料.
合成了化合物[NEt][Mn(5-CHsalen)(HO)][Fe(CN)]·HO·CHOH,测定了在5.14~300.45K间的磁化率,用线性三核结构模型得出磁化率的理论方程,并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出化合物的各自旋中心间为铁磁性偶合,偶合常数J=5.1cm,g=2.1,Weiss常数θ=-2.4K.拟合因子F=∑(X-X)=3.84×10.
合成了化合物[NEt][Fe(CHNO)]Fe(CN)]·2HO·CHOH(C),测定了该化合物在4.96~299.3K间的磁化率,用线性三核结构模型Fe1-Fe2-Fe3得出磁化率的理论方程,并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出化合物的各自旋中心间为弱铁磁性偶合,偶合常数J=2.8cm,g=1.8,Weiss常数θ=-2.4K.拟合因子F=3.84×10.
合成了一维链状高价锰配合物[Mn(CHO)(CHOH)]·4HO·2CHOH,并对其进行了IR、X-射线衍射、UV-Vis等表征.单晶衍射结果表明,该配合物晶体属三斜晶型,空间群PT,晶胞参数a=0.7653(5),b=1.0486(7),c=1.2943(8)nm,α=103.24(1),β=104.55(1),γ=110.11(1),V=0.8854(9)nm,Z=1.UV-Vis光谱在547
测定了[NEt][Mn(salophen)(HO)][Fe(CN)]·HO·CHOH三维网状超分子化合物在3.8~276K间的磁化率,用三核结构模型得出磁化率的理论方程,并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出化合物的各自旋中心间为反铁磁偶合,偶合常数J为-19.4cm,g因子为2.3,Weiss常数θ为-11.2K.
在试图用4,5-二氮芴-9-酮(dafo)、邻苯二甲酸、硝酸锌设计合成二价锌的混配体超分子化合物时,得到一黄色晶体[Zn(dafo)(HO)](NO),该配合物是通过氢键联接起来的一维链状超分子.对该晶体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和热分析表征,其结构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法确定.
试图用4,5-二氮芴-9-酮(dafo)、苯甲酸、高氯酸铜合成二价铜的混配体超分子化合物时得到一蓝绿色晶体[Cu(dafo)(HO)](ClO),其结构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法确定.单晶结构分析表明该超分子化合物具有二维网状结构,该结构是通过氢键这种弱相互作用形成的.
合成了大环双核铜化合物[(LCu)(CHOH)Cu(phen)(CHOH)]ClO·NO(HL=2,3-二氧代-5,6:15,16-二苯并-1,4,8,13-四氮杂环十六-7,13-二烯;phen=1,10-邻啡罗啉),并对其进行表征,对配合物进行了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该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晶胞参数为a=9.682(3)A,b=14.156(4)A,c=14.724(4)A, α=65.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