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震源矩张量解可为分析地震成因、估计地震成灾范围和分析地震趋势提供基础信息,快速准确获取全矩张量解是地震学研究的基本任务之一.震源矩张量的双力偶部分可反映发震断层的几何特征,而非双力偶分量则反映了震源机制的复杂性,例如发生在不同几何形态断层上的多个剪切滑动子事件,或者体积变化源,如人工核爆炸、俯冲带或者地幔间断面的化学相变等.本文使用gCAPjoint方法测定该区域部分中强地震的全矩张量解,应用了5
【机 构】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合肥市 230026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武汉市 43007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震源矩张量解可为分析地震成因、估计地震成灾范围和分析地震趋势提供基础信息,快速准确获取全矩张量解是地震学研究的基本任务之一.震源矩张量的双力偶部分可反映发震断层的几何特征,而非双力偶分量则反映了震源机制的复杂性,例如发生在不同几何形态断层上的多个剪切滑动子事件,或者体积变化源,如人工核爆炸、俯冲带或者地幔间断面的化学相变等.本文使用gCAPjoint方法测定该区域部分中强地震的全矩张量解,应用了5°震中距以内近台数据与30-90°震中距远台数据,降低可能不准确的速度结构和稀疏的近台分布的影响,并与单独使用近台或者远台数据的矩张量测定进行对比,验证了近远震联合反演方法的正确性和稳定性。在此基础上,本文也对这些地震矩张量解中可能的非双力偶成份进行了探讨。
其他文献
海洋和湖泊沉积物是开展高分辨率古地磁和古环境研究的重要地质材料,准确鉴别其中的磁性矿物来源与组成则是获取古地磁场和古环境信息可靠记录的基础.趋磁细菌是一类能利用地球磁场进行定向游弋的原核微生物,广泛分布于海洋、湖泊、沼泽和河流等水生环境中,能在细胞内合成几十甚至数百个链状排列的、有生物膜包被的磁铁矿或胶黄铁矿纳米晶体,称为磁小体.与其它来源磁性矿物或非磁性矿物(如黏土矿物)的混合,能在不同程度上影
青藏高原是由高原上诸地块在不同时期碰撞-拼合到欧亚大陆南缘而形成的,其中羌塘地块与拉萨地块在侏罗-白垩纪的碰撞拼合导致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闭合,对青藏高原的早期形成和演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次研究获得的羌塘地块晚白垩世古地磁极对比同时期稳定亚洲大陆古地磁极,表明自晚白至世以来羌塘地块与稳定亚洲大陆之间发生了南北向构造缩短,但是并未发生明显的相对旋转作用。
风尘对于全球的气候环境变化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影响.中亚地区的风尘物质通过西风环流被输送到北太平洋地区.风尘的侵蚀、输送和沉降过程与源区的气候环境状况和搬运介质的风力条件密切相关.选取了沿西风带分布的北太平洋沉积钻孔,利用岩石磁学和环境磁学方法以及漫反射光谱技术追踪深海风尘沉积在晚上新世以来二维平面内的时空变化特征。初步分析认为用赤铁矿作为风尘替代指标具有一定可行性,下一步将对北太平洋深海风
印度-亚洲碰撞是新生代以来最重大的地质事件,它不仅导致了青藏高原的隆升,还对全球气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许多地学工作者对青藏高原展开了大量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然而对于印度-亚洲何地、何地发生碰撞以及碰撞造成的亚洲内部地壳缩短量等关键科学问题至今仍存在激烈争论.由捷嘎组古地磁极观测到的拉萨地体中部地区缝合带上的参考点的古纬度,将这一拉萨地体南缘古纬度与前人在特提斯喜马拉雅观测到的古纬度演化曲线作
2008年汶川地震后,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构造带已成为国际地学界最关注的研究热点地区之一,然而,其形成的动力学机制一直存在着争议.关键问题是缺乏对龙门山构造带深部岩石和构造的认识,因此,很难了解和认识汶川地震的发生机制.磁性矿物粒度的变化并不能很好地解释WFSD-2钻孔岩心中断层泥和假玄武玻璃的高磁化率异常。碎裂岩带和断层角砾岩带是流体的主要通道,受流体影响最大的碎裂岩和断层角砾岩的磁化率值无
南海地处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之间,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其作为半封闭的沉积海区,南海具有远高于深海的沉积速率;兼之,南海处于亚洲季风的源区及重要影响区域,其沉积物可以记录季风演化历史及海平面的变化,是开展古环境研究的重要理想区域之一.磁性矿物的复杂变化指示在该区利用环境磁学进行古气候研究需要以系统的岩石磁学为基础,以免错误解读古气候信息。
The late Miocene-Pliocene deposited red-clay sequence o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is encoded withimportant information of past climate changes.However,in comparison to the overlying Pleistocene loess
德惠断陷地震勘探始于50年代,先后开展了石油地质普查、重磁电震等详查工作,截止目前,该区已有二维地震测网密度为1×1km~2×2km,农安构造主体部位完成三维地震242.6km^2,小合隆三维100km^2.由于地震品质,尤其是深层的地震品质较差,难以满足深层目标精细刻画的要求,长期以来一直影响着深层构造落实程度、沉积相带的研究和对储层的有效预测.通过充分利用目前勘探所取得地质、地球物理等新资料,
四川盆地位于扬子板块的西北部,是由松潘-甘孜褶皱带和龙门山冲断带、米仓山穹窿和大巴山冲断带为界、雪峰隆起和黔渝湘鄂褶皱带围限起来的一个大型构造沉积盆地,呈现出北东方向展布的菱形外貌.从目前研究结果可知,四川盆地东部的宣汉构造区是富钾卤水的主要地区之一.T1j2、T1j4和T1j5是川东-渝北地区嘉陵江组最重要的成盐期,钾元素通过浓缩、淋虑作用聚集,为后期的成盐聚钾提供了物质来源。
大地震发生后,会在地震波传播过程中产生瞬时应力的改变,可以在近场和远场动态触发地震活动.对动态触发现象的系统分析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地震相互作用的机制,推测当地应力状态,为地震预测与地震灾害风险性评估提供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