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利用NCEP/NCAR1°×1°全球分析资料、地面观测降水资料,采用NCAR、NCEP和FSL/NOAA等共同研制的新一代细网格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13年7月9日山西省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与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属于典型的副高切变型暴雨,副高进退缓慢,584线基本在山西南部稳定少动,中高纬不断有冷空气南下,与低层西南暖湿气流交汇,激发降水云系,造成强降水。三重嵌套的WRF模式比
【机 构】
:
临汾市气象局,山西临汾 041000 晋城市气象局,山西晋城043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NCEP/NCAR1°×1°全球分析资料、地面观测降水资料,采用NCAR、NCEP和FSL/NOAA等共同研制的新一代细网格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13年7月9日山西省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与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属于典型的副高切变型暴雨,副高进退缓慢,584线基本在山西南部稳定少动,中高纬不断有冷空气南下,与低层西南暖湿气流交汇,激发降水云系,造成强降水。三重嵌套的WRF模式比较成功的再现了高低空环流形势的演变及暴雨雨带的分布特征,利用模式输出的高分辨率资料诊断分析发现,暴雨区高空负涡度、低层正涡度,且涡度中心对称,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以及高温高湿的不稳定环境为暴雨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强烈的上升运动使低空西南急流和高空西风急流相互耦合,是产生暴雨的主要原因。
其他文献
自动观测作为一项新的技术引入大气监测以来,极大地提高了大气探测的工作效率。但是由于大气自动观测站纯粹是靠自动监测仪器24小时连续运行获得数据,所以如何保证自动监测仪器的正常运行是自动站日常工作中的重点。业务人员能否快速排除故障是确保气象资料"三性"的重要保证。本站经过两次雷击采集器设备事件,本文总结归纳了在应急过程中的解决方法和处理流程,与大家进行探讨,供大家参考。
采用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对2014年8月23日发生在山西省的雷雨大风冰雹及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强天气过程是西风槽与高原槽过境时引起的热对流,且西风槽温度平流的分布使得其在东移过程中还在发展,增加了大气的层结不稳定。地面辐合线的拾升作用,触发了大气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中尺度分析显示,雷暴和弱降水发生在不稳定区域,短时强降水、大风落区与上干下湿叠加区吻合。
本文利用NCEP的1°×1°再分析资料、常规天气资料以,从高低空影响系统和物理量场着手,采用诊断分析和对比分析方法,对忻州市2015年2月19-20日和27-28日两次强降雪天气的水汽、热力、动力条件和环流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降雪都是受高空槽东移影响产生的.两次过程相同点大尺度影响系统相同,500hpa环流呈一槽两脊型.700hpa都有明显的冷性切变线存在,切变线的位置和性质基本相同,
本文基于山西38个测站1958年-2013年的逐月降水资料、CPC南方涛动指数、NOAA逐月太平洋海温等资料,应用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近56a山西年及四季降水对ENSO事件的响应.结果表明:(1) ENSO具有一定的周期特点,EI Nino事件有4个高峰期,分别为1980-1981年、1984-1985年、1989-1990年、1995-1996年.LaNina事件有3个高峰期,分别
本文从天气条件的高低空环流系统配置、温度平流、冷锋锋面过境、物理量要素诊断等方面分析2015年2月山西地区的一次降雪寒潮天气过程,结果表明:500hpa高空槽,700hpa、850hpa切变与自南而上的急流,地面冷锋过境共同作用形成此次天气过程.1.500hPa脊后有弱冷空气分裂东移影响山西,700hPa河套西部有切变且急流从南至北影响该省,850hPa有新的切变生成且有自南海的急流北上,为此次降
利用常规和非常规气象观测与监测资料,针对2014年2月4-6日山西中南部暴雪天气过程,从高空、地面天气形势、中尺度配置、雷达回波及物理量场的空间垂直剖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该次暴雪过程以西风槽、南支槽的相继影响为背景,地面处于高压底后部与倒槽前部的偏东东南气流的控制下,中低层在500hpa西风槽、700hpa西南急流与横切、850hpa东南急流的配合下,形成该次暴雪的三次强降雪时段。回波强度在
2015年7月7月14日20时~15日20时(图1)运城出现区域性暴雨天气,芮城、临猗、永济三个县级气象站雨量达到50mm以上,18个区域自动站雨量达到50mm以上.最大降水量为芮城站78.5mm(图1),降水量分布极不均匀,其中西南部雨量较大.本文利用常规天气图、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等资料对2015年7月14-15日运城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15年7月14日降水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
从天气背景入手,运用micaps平台,对常规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进行分析,讨论2015年5月6日出现在晋豫地区的大范围的强降雹天气的环流背景和大气层结稳定度,并结合郑州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对回波特征做出分析.结果发现,1.这次降雹过程主要为东北冷涡型,低层切变、上干下湿不稳定层结导致从西北地区来的对流云团到晋豫地区上空不断加强,致使晋豫地区出现大范围冰雹、大风、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2.大气
受高空冷涡及副高共同影响,2015年8月3日阳泉市出现了暴雨天气,并伴有短时强降水.本文通过对常规预报资料的分析,从大气环流背景、影响系统等方面总结了8月3日这次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1、我市区域性暴雨天气是在高空冷涡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共同影响下、配合低空切变线或低涡形成;暴雨主要发生在700hPa切变线南侧.2、暴雨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产生的中尺度现象,中尺度系统的短时强降水对此次暴
依据灾情资料,分析2014年阳泉市9天6次局地风雹灾害天气过程发生当天的常用气象业务资料,总结该类天气发生的天气形势、影响系统、热力条件、动力条件、水汽条件、成雹条件等,得出以下结论:风雹灾害的预报要综合分析天气系统、动力条件、热力条件(层结条件)、水汽条件、环境风的垂直切变等,要充分利用各类气象资料,要点是:(1)气候背景上,阳泉市6~8月容易有风雹灾害,7月最多,6月次之.(2)产生风雹灾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