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比较经椎板间入路完全内镜下(full-endoscopic,FE)椎间盘摘除术与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2月~2012年5月,回顾性研究我院采用经椎板间入路完全内镜下椎间盘摘除术与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102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分为两组,其中FE
【出 处】
: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较经椎板间入路完全内镜下(full-endoscopic,FE)椎间盘摘除术与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2月~2012年5月,回顾性研究我院采用经椎板间入路完全内镜下椎间盘摘除术与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102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分为两组,其中FE组38例患者中男17例,女21例,平均年龄34.7岁(20~45岁);MED组64例患者中男30例,女34例,平均年龄35.4岁(23~44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采用不携带腓肠神经和小隐静脉的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 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8月,应用不携带腓肠神经和小隐静脉的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20例.以超声多普勒确定靠近创面的腓动脉穿支的穿出部位,以其为旋转点,以该点与腘窝中点至外踝与跟腱连线中点连线附近探及的第二穿支点连线为轴线,设计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皮瓣切取不携带
目的 探讨应用数字化技术辅助分叶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移植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 方法 2014年10月至2015年7月,选取12例合并有宽大或不规则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术前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合CT血管造影技术(CTA)获取一侧下肢的二维断层图像数据,应用 Mimics软件对旋股外侧动脉进行三维可视化重建,根据软件的自带工具虚拟模拟分叶穿支皮瓣的设计及其分离切取的手术过程。临床实际
目的 探讨带血管蒂桡骨瓣移位治疗腕舟骨骨不连的疗效。 方法 2008年5 月~2015年7 月, 收治28例腕舟骨骨不连患者,清除骨折断端间坏死、硬化的骨质,采用桡动脉茎突返支蒂桡骨瓣嵌入移位联合Horbet钉或者克氏针进行治疗,术后石膏固定。 结果 本组病例伤口均获得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25个月, X线片示舟骨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率达100%,24例患者腕关节疼痛消失,功能改善,4例患者腕
目的 :研制多功能人工骨修复填充材料—磁性介孔生物玻璃/壳聚糖三维多孔支架(magnetic mesoporous bioactive glass/chitosan scaffolds,MMBG).在材料中加入磁性纳米粒子(Fe3O4磁性颗粒)提高其骨组织相容性和骨诱导活性,同时,三维支架的多孔/介孔复合结构将使其具备较高的抗生素药物负载效率和持久稳定的药物缓释性能,最后,支架表面被覆的壳聚糖层将
目的:对比分析人工关节置换与髓内、外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骨科2010年1月~2014年4月收治的92例年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均分为2组,每组46例。置换组给予人工关节置换术;固定组给予防旋股骨近端髓内、外固定治疗。记录比较两组手术创伤指标(手术切口、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末次随访Harr
目的:报告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失败病例的疗效进行评价并分析失败原因.方法:选择2012 年3月-2014 年6月,我们科室收住了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失败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70-86 岁,平均78.32岁;骨折Evans分型:Ⅱ型2 例,Ⅲ6例,Ⅳ型5例;内固定术后为时间4-18月,平均10月;临床现为:患髋疼痛,活动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affects of MRI and CT imaging on diagnosis among Modic Ⅰto Ⅲ patients.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six months for 72patients who were preformed CT/MRI examinations(20 pati
目的 探讨后正中入路360°减压经椎间孔胸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10月-2012年1月,采用后正中入路胸椎管360°减压,经椎间孔胸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T3--T10)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34--67岁(平均47.8岁).单节段13例,双节段5例,三节段3例.
目的:通过髋臼打磨新方法(使用预先通过X线片测量得到的髋臼挫型号一次打磨髋臼成形)和传统方法(多次使用多个髋臼挫打磨髋臼)的对比,验证新方法在初次生物固定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优势。方法:分别使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行生物型人工关节置换手术。传统方法组(A组),即通过预防对术前X线片进行测量,得出预计髋臼假体型号,术中由小号髋臼挫开始打磨髋臼,逐渐加大髋臼挫型号,直至使用比预先测量的髋臼假体的相应型号
目的:探讨多节段腰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方法,为脊柱生物力学的研究提供条件.方法:选取一名正常中国男性志愿者,28岁,身高173cm,体重65Kg,实验前通过询问既往史,结合拍摄腰椎X线片检查,排除腰椎病变;采用CT对志愿者L3~L5运动节段进行连续断层扫描,扫描条件为80KV,250MA,自上而下进行层距5mm扫描,螺距15,扫描范围从L3椎体上缘至S1椎体上缘,再经CT工作站模拟处理为椎体层距3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