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脱位原因及处理手段,为临床提供有意义的借鉴.方法 回顾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开展的876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发生假体脱位和处理情况分析评估.手术全部采用后外侧入路,术中通过目测和定向杆系统来控制假体的放置角度,置入假体后常规活动髋关节,证实在一定范围内无前后脱位.在术中测试有不稳的情况,增加偏心距9例次,作髋臼内衬高边调整13例次,行髋臼重新安置5例次.修复外旋肌群止点,逐层缝合切口,术后保持髋关节屈曲15°,外展30°的中立位,双膝间垫枕,搬动过程中防止患髋过度屈曲、内收、内旋.术后3~7d开始下地站立和扶助行器行走,并逐步增加负重,直至8周后开始正常行走.结果 术后3个月内仍有12例发生假体脱位,前脱位3例,后脱位9例;按Dorr的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分类:Ⅰ类(体位性脱位)3例,Ⅱ类(软组织失衡性脱位)1例,Ⅲ类(假体部件放置不良性脱位)5例,Ⅳ类(同时存在软组织失衡性和假体位置不良性脱位)2例.全部在手术室麻醉后复位成功.4例通过一段时间制动和依从性教育,获得稳定;8例脱位2-5次后行翻修手术治疗:调整臼内衬高边位置2例,调整髋臼假体前倾角4例,调整髋臼前倾角加长股骨颈2例.所有病人获随访4个月~6年,髋关节无疼痛,功能Harris评分为72~92分,平均83分,患者均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假体脱位原因多方面因素,主要与髋周软组织张力、髋臼外翻角和股骨颈前倾角大小、股骨与髋臼缘的撞击,以及高低位髋关节旋转中心等有关.手术经验与脱位率有直接关系,精湛的技术及丰富的经验可以有效降低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风险.髋臼前倾角是决定髋关节稳定性的关键因素,髋臼假体精确放置对全髋关节稳定至关重要.术中必须反复测试关节的稳定性,测试假体前倾角、外展角和脱位的角度,以及髋周软组织张力,应同时考虑到前脱位和后脱位两种情况,观察有无撞击现象.髋臼横韧带是臼杯前倾角可靠的参考标志,臼杯的放置与髋臼横韧带平行可避免其过度前倾或后倾,以保证髋关节旋转中心正确,从而增强关节的稳定性.臼杯置入于外展40°±10°,前倾15°±10°,股骨假体应前倾10°~15°,臼杯与股骨假体柄联合前倾45°是手术追求的目标.测试出现不可接受的脱位倾向时则必须进行调整,来自髋臼假体前倾角不当可通过高边内衬进行调整,但只在10°范围内有效,如果假体偏离正常位置过大则应立即重新放置,本组采取调整后均未发生脱位.关闭切口前尽可能修复受破坏的肌肉和关节囊,保持髋关节的动力稳定性.术后加强依从性教育和告知脱位的可能原因及注意事项,避免髋关节的过度屈曲内收等危险动作和体位,争取病人理解与配合.对于Ⅱ、Ⅲ、Ⅳ类脱位手法复位后会再次脱位,超过2次以上应积极手术翻修,针对病例的不同脱位原因采取相应的手术方法,测试关节稳定性,必须保证假体在允许的安全活动范围内不再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