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代大学青年教师的学术境遇

来源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542659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第一代大学青年教师一般都经历了3-5年刻骨铭心的助教工作,随堂听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等成了他们的职业必修课。在政治控制加强的特殊年代,青年教师科研呈现出“无意识”状态,表现为没有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或迫切性;没有外在压力科研暂可忽略;运动多空间小无暇顾及科研;学术环境不好科研选择“沉默”等四种情形。但是,青年教师的科研“无意识”中却蕴藏着科研意识与科研素养,一旦时机成熟、环境许可,他们就会喷涌而出。由于职称晋升工作非制度化、不确定性,青年教师对讲师职称非常向往,有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当了十多年助教。新中国第一代大学青年教师没有丢掉过去,他们承继了上一代学者的那份责任与坚守,更没有遗失未来,他们对未来的大学教育事业充满期待,他们强化了现在,把青春留在了三尺讲坛。
其他文献
  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的高校不仅高度重视并努力承担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使命,而且积极面向抗战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肩负起服务社会的历史重任,在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
  明清皇室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特殊构成,具有平民或家族教育无法比拟的优越条件和独特性。明清时期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其专制统治达到空前高度,为维护家族皇权地位,对
  梅贻琦是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长期担任清华大学校长。通才教育是梅贻琦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他办学的指导思想,也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教育原则。本文从通才教育的思想来源、基
  萌芽于清末、形成于民国时期的中国大学教授制度对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已有微观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宏观层面审视这一制度文化,将有助于民国教授
  对教育制度历史阶段的划分进行实证化分析,旨在抓住教育制度变迁的内在脉络,从而建立联结教育制度宏观文化分析模式与微观行为分析模式的桥梁。教育制度变迁的本质是关系的
纳米级或微米级聚合物微球自组装易形成二维或三维高度有序结构,使组装体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在诸多高新技术领域具有潜在应用,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二十年来,涌现出很多自组装技术,制备出了不同类型的胶体组装体。为得到所期望的组装结构,这些技术需数步实验过程才能完成。在组装前需先制备好初级粒子,这些初级粒子表面一般都需带有电荷,且需仔细调整表面电荷密度才能使其组装。为优化组装技术,本工作以甲基丙烯
介孔二氧化硅材料具有很高的热稳定性和水热稳定性,可以承受较高的温度,特别是由有机表面活性剂制备的介孔二氧化硅,颗粒分布均匀,具有极高的比表面积和壁厚,同时还具有在纳米范围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教育家以及政府早期的努力推动了一场乡村教育运动。这场运动处于复杂的时代背景——军阀混战、封建官僚地主剥削和帝国主义压迫
会议
  民国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教育家。尽管这些教育家个性纷呈,但在共同的时代,他们都将自己的历史使命、独立精神融于教育现实中,将自己的教育理想与教学现实紧密结合,用自己高尚的
晚清社会发生巨大震荡,作为知识分子重要组成的学生群体革命意识率先觉醒,并逐步壮大成为革命团体的中坚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新式学堂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主要原因在于新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