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陆面过程是影响气候变化的基本物理过程之一.陆地下垫面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陆地表面的能量和水分平衡,从而深刻地影响着局地、区域乃至全球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基本特征.因此研究陆面过程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对于我们认识陆气相互作用十分重要.大多研究集中在短期高温或暴雨过程,对夏季气候的模拟较少,同时气温和降水分开研究,但气温和降水同是气候最为重要的特征量,因水热平衡等方面的影响,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共同变化.
【机 构】
:
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南京,211101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海洋水文气象中心, 湛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面过程是影响气候变化的基本物理过程之一.陆地下垫面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陆地表面的能量和水分平衡,从而深刻地影响着局地、区域乃至全球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基本特征.因此研究陆面过程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对于我们认识陆气相互作用十分重要.大多研究集中在短期高温或暴雨过程,对夏季气候的模拟较少,同时气温和降水分开研究,但气温和降水同是气候最为重要的特征量,因水热平衡等方面的影响,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共同变化.因此本文选用模式Advanced Research WRF (ARW) V3,采用WSM 5-class微物理方案、RRTM长波辐射方案、Dudhia短波辐射方案、Monin-Obukhov近地面层方案、YSU边界层方案和BMJ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陆面方案分别采用四种陆面方案(SLAB陆面方案、NOAH陆面方案、RUC陆面方案、PLEX陆面方案),四个陆面方案各自从水平衡及能量平衡规律出发,计算出了陆面与大气之间交换的动量、感热、潜热、辐射等通量.研究区域中心为(37°N,103°E),区域格点数为144×116,水平格距为40Km,垂直分辨率为不等距28层,模式顶层气压为50hPa.模式的初始场及边界条件均采用NCEP1°×1°再分析资料数据.积分时段从2003年5月1日00时(UTC)到2003年9月1日00时(UTC),即连续四个月的积分,时间积分步长为180s,取第一个月为spin-up模式调整时间,利用6、7、8月份的模拟结果进行季尺度的分析.气温观测资料选用美国特拉华大学地理系气候研究中心分析的地面气温场,降水资料的选用中国160个站点的实测降水资料.为对比不同陆面方案对中国夏季气温和降水模拟的影响,本文分析中国区域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并着重分析干旱半干旱气候的西北地区(北方)以及湿润气候的华东地区(南方),结果表明:(1)四种陆面方案均能较好的模拟出总区域的气温和降水,但不同陆面方案间存在一些差异.NOAH方案模拟的气温场和降水场都最为接近实际观测场,同时能模拟出气温的暖中心和降水中心的范围和强度;SLAB方案模拟气温场其暖中心较实际观测场偏低,整体为冷偏差,同时模拟的降水场在降水多的东南部偏少;RUC方案模拟气温和降水都较实际观测偏大,主要表现在暖中心和降水中心带的强度和范围;PLEX方案模拟的气温场为冷偏差,同时模拟的降水场同RUC方案较为一致.(2)对子区域而言,气温和降水同样对陆面方案较为敏感.如西北地区RUC方案和SLAB方案模拟气温相差可达6℃,华东地区RUC方案和SLAB方案模拟降水场可达4m/d.(3)同时受不同气候特征的影响,不同陆面方案模拟气温和降水在各子区域中存在一些差异.对气温而言,四种陆面方案模拟的气温偏差在西北地区较华东地区偏暖,如RUC方案模拟的气温偏差在西北地区较华东地区偏大1 4℃;对降水而言,除SLAB方案表现为"北方降水多,南方降水少,主雨带偏北"特点外,其他三个方案均模拟出降水偏多,且华东地区偏差较西北地区大,如RUC方案模拟的降水偏差在华东地区较西北地区偏大1.3mm/d.
其他文献
东天山博格达-哈尔里克地区南北部广泛分布的泥盆纪-石炭纪火山岩被公认为古亚洲洋俯冲消亡岩浆事件的响应,它们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对研究天山的构造格架及地质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火山岩主体为岛弧拉斑玄武岩(IAT),具有一定MORB亲和性,这说明至少在晚泥盆世博格达东段也存在俯冲作用,应该与哈尔里克具有相同的大地构造背景,之所以博格达主体为石炭纪火山-沉积岩而哈尔里克泥盆纪火山岩广布,可能是两地后期构造变动
利用2007年至2013年鹤岗观测站的酸雨资料、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分析近7年来鹤岗市的酸雨特征,研究了气象条件和大气污染物对酸雨的影响.结果表明:鹤岗市年平均pH值在4.1~6.0之间,年平均K值在28.4~58.4μS/cm之间,年度降水酸度和酸雨频率均波动较大且变化趋势不明显,月降水平均pH值与气温、太阳辐射强度呈负相关.酸雨污染总体上夏季最严重,春季较轻.地面东北风、西南风和850hPa偏南
根据省防雷中心近5年海口地区的土壤电阻率测试数据,分区接季节进行土壤电阻率分析处理,给出海口地区土壤电阻率区域分布特征.初步分析研究土壤电阻率区域分布特征的成因.从土壤电阻率的空间分布分析,石山区域、永兴区域、东山区域、龙桥区域、云龙区域的土壤电阻率属于高值区,长流区域、美安区域、新埠区域、东营区域、灵山区域、旧州区域的土壤电阻率属于低值区。不同土质条件下,土壤电阻率值不同。从季节变化分析,在季节
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是大气中最丰富的细颗粒物之一,随着未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减排,有机气溶胶可能成为大气中主要的细颗粒物.应用代表性浓度路径(RCP)情景为区域气候模式RegCM4提供初始边界条件和化学物种的排放,研究SOA在未来情景下的生成.未来RCP45气候情景下,温度增加,水汽增加,使臭氧浓度在长江以北增加,长江以南减小,SOA地面浓度相应变化.中国区域人为源SOA地面浓度减小2.6%,
利用NCEP1 °×1 °的6h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3年1月25日发生在南京地区的一次大雾天气过程的动力、热力等条件进行分析,并用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此次过程进行模拟和气溶胶浓度的敏感性试验。得到的结论如下:大气层结稳定,地面长波辐射降温、中低层弱暖气流辐合等条件,有助于低层逆温层的建立和维持,这为大雾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日出后太阳短波辐射增温是大雾消散及其出现明
为了探究雷暴云中微物理特征量与雷电活动的关系,本文结合四川省地闪资料和X波段多普勒双偏振雷达资料,对云中粒子相态进行识别的方法为模糊逻辑法。结果表明:(1)负地闪较多出现在30-45dBz回波区域,正地闪主要出现在强回波区的边沿,回波值为25-35dBz的地方;(2)在0℃层以上,强回波体积的演变对地闪活动的增强和减弱可以起到较好的指示作用,可以把0℃层以上强回波体积的变化作为预测地闪活动的一个重
利用NCEP6h历史再分析瓷料(分辨率1°×1°),对2015年6月1~2日张家界景区的一次强雷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闪电活动主要是在高空低槽和中低层切变线的共同影响发生的,闪电区在700hPa层上切变线的南侧和850hPa层上切变北侧之间的区域.当Cape值≤300J·kg-1时,景区内闪电活动结束.整个闪电过程,景区上空的K指数超过37℃,其大值区与闪电落区基本对应.
利用1979-2011年ERA-Interim的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我国月平均降水资料,研究从对流层500hPa-平流层10hPa冬季北半球极涡的年际和年代际特征变化,并对平流层极涡的变化对我国降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冬季北半球对流层平流层极涡变化特征极涡冬季较强,夏季较弱,冬季从对流层500hPa到平流层10hPa都存在绕极区的涡旋,而夏季从70hPa往上转变为反气旋性
干旱是影响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由于其发生的频率高、持续的时间长、波及的范围广,对工农业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危害很大,是导致农作物歉收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据测算,每年因干旱灾害造成的全球经济损失就高达60-80亿美元,远远高过其他气象灾害。惠安县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位于泉州湾和湄洲湾之间,是典型的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气温较高,降水量与蒸发量严重失衡,干旱灾害经常发
The precipitation recycling ratio (rr) is a important variable to research hydrological water cycle, especially in arid region.There are many recycling models developed to calculated rr.In this res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