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经络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经脉脏腑相关是经络理论的核心。经脉-脏腑-脑之间的密切联系更是经脉脏腑相关的关键点。
【机 构】
:
Research institute of acupuncture & meridian of Anhui college of T.C.M.Hefei,230038
【出 处】
:
第八届上海国际针灸临床与科研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络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经脉脏腑相关是经络理论的核心。经脉-脏腑-脑之间的密切联系更是经脉脏腑相关的关键点。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303株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临床株中质粒介导的超广谱酶基因b1aSF0-1的流行及遗传环境。方法:PCR方法检测b1aSF0-1基因的流行。直接测序方法检测转化子质粒pHS20中b1aSF0-1和armA基因的遗传环境。采用复制子分型方法质粒进行分型。对产SFO-1菌株进行脉冲场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结果:158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中3株(1.
本研究通过动物模型,探讨西他沙星对细菌感染性败血症的体内抗茵作用。结果,西他沙星及莫西沙星对4株临床分离致病菌株感染小鼠败血症的体内抗菌保护作用。因此,对于MRSA、肺炎链球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西他沙星均有很好的体内抗菌保护作用。
目的:分析痢疾杆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更可靠的依据。方法:对本院2001年1月~2008年12月分离出的69株痢疾杆菌的耐药性进行检测分析。结果:痢疾杆菌对复方新诺明、氯霉素、氨苄青霉素、氧哌嗪青霉素、氟哌酸、环丙沙星耐药性高。结论:细菌性痢疾的治疗应选择敏感抗生素,并且要保证足够的疗程,以减少耐药现象。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现代针(灸)刺治疗手段与方法的效应。方法:将传统针刺与现代针刺手段与方法对比分析。结果:电针、穴位注射等现代针刺方法是提高针灸效应的有效方法。结论:提高针刺治疗效应是提高针灸效益的唯一出路。
针灸最效研究涉及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手法参数、得气参数、效应参数。相关研究应在同一系统中,将以上三个参数相互结合,研究刺激量-感应量-效应量三者的内在联系,把握其内在规律。
本研究探讨多利培南对细菌感染性败血症体内抗菌的作用。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对于ESBLs阳性大肠埃希菌、亚胺培南敏感铜绿假单胞菌以及MSSA,多利培南均有很好的体内抗菌保护作用,且明显优于目前临床常用碳青霉稀类药物美罗培南,非常值得进一步研究。
尤益人主任在6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尤其重视配穴以及手法的应用,在治疗疾病中往往穴精力专,收效迅速。下面简要介绍远近配穴法的医理、临床远近配穴法的特点,并列举了部分典型病例。
经穴特异性理论是阐明经穴功能和指导针灸临床治疗的重要理论.目前,经穴特异性研究已成为了国际针灸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2006年,中国国家科技部批准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基于临床的经穴特异性基础研究”,通过采用数据挖掘、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神经影像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电生理、代谢组学等多学科研究手段,从经穴特异性文献研究、临床评价、生物学基础研究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
目的:回顾1954年至2007年有关灸法针灸论文,通过文献计量与评价,以期客观地反映灸法疾病谱与适宜病症。方法:根据《中国现代针灸信息数据库》数据,采用计量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和结论:灸法疾病谱有364种。适宜病症为胎位不正、腹泻、结肠炎;常用适宜病症为尿失禁、痛经;次常用适宜病症为膝骨关节炎、颞下颌关节综合征、软组织损伤、足跟痛、哮喘、尿潴留、带状疱疹。灸法疾病谱需要进一步研讨。
内脏痛是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主要特征之一,中国古代大量的文献记载艾灸疗法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由于艾灸疗法治疗疼痛的科学研究迟迟未获突破,使得艾灸疗法治疗内脏痛在临床的推广和普及受到阻 碍。研究发现:中枢敏化是内脏痛觉过敏发生、发展过程的关键因素。笔者认为,要探索有关艾灸调节肠易激综合征内脏痛敏的问题,只有融入生命科学研究中,从内脏痛敏—中枢敏化途径探讨艾灸治疗内脏痛的效应机制是理解艾灸治疗内脏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