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文章系统整理国医大师周信有临证辨析病机十九条的学术思想,从五脏病机与六气病机两个方面,举其原文,并归类示意,逐条加以阐释,反映了周老对病机十九条理论的深刻认识和独特见解.
【机 构】
:
兰州市公安局安康医院,甘肃兰州730000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0030
【出 处】
:
全国《黄帝内经》高端论坛暨国医大师周新有学术思想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系统整理国医大师周信有临证辨析病机十九条的学术思想,从五脏病机与六气病机两个方面,举其原文,并归类示意,逐条加以阐释,反映了周老对病机十九条理论的深刻认识和独特见解.
其他文献
传统认为,糖尿病属“消渴病”范畴,“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为其基本病机,随着现代生活水平及检验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在早期已经确诊,单从“阴虚为本”治疗糖尿病,已解决不了临床问题.从《素问·奇病论》和《素问·通评虚实论》的论述,可推断脾瘅基本符合现代临床常见的代谢综合证,二者具有共同的基础和始动因素——肥胖,共同的核心病机——“中满内热”;其演变可发展为消渴(2型糖尿病).因此从“新”——脾瘅和“老”—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程迁延,多以中老年人群罹患为多,且部分患者选择手术治疗后常易伴发胃脘痞满、纳呆少食、神疲乏力、消瘦失眠等诸多杂症;笔者认为本病固有脾胃虚弱,术后伤及脾胃元气,从而衍生虚劳.临床遵《内经》脾胃理论要旨,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化裁治疗术后虚劳,取得显著疗效,故撰文分析总结以期共飨同道并推广应用.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对水肿病虽未专篇论述而散见多篇,但其论述不谓不全,其中就发病的认识更显深刻,指导临床之功更为显著,故而笔者揣陋,就《内经》对水肿发病的认识从病名,临床表现到致病因素三个方面探析,重在梳理水肿发病的理论渊源.其中最主要的认识在于致病因素之运气、内伤、外感,病名和临床表现也是重要认识.
《黄帝内经》系统地总结了古代的医学治疗经验和成就,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肝者,罢极之本”,肝为灵魂的处所,“木郁者,肝郁也”,有关木郁的阐释,属于运气学说的内容,是指自然气候变化的一种现象,属于“五郁”之一.木郁的病机是风淫所胜之郁与风木之脏肝胆之郁,风淫所胜由表而入,肝胆之郁或因他脏传来,或本脏自病.肝胆之郁者,疏气和血以散之,凡是使用疏泄畅达的方法使肝脏恢复其生理功能皆谓之“达”,
通过运用山萸肉治疗下肢多汗、更年期多汗、冠心病多汗、误药多汗等临床案例,分析探讨山萸肉补、涩、固、通的作用机制及临床运用方法,从而较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山茱萸在治疗多汗中的独特优势.
从阴阳对立统一的角度,结合历代医家的论述,指出脾阴及脾阴虚理论是客观存在的.总结脾阴的内涵、生理功能,脾阴虚证的诊断及治则治法,讨论脾阴虚证与胃阴虚证的区别,为完善该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奠定基础.
奇恒之腑作为《内经》脏腑理论体系的组分之一,历来医家对其研究论述甚少.现将近30年来《内经》奇恒之腑理论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对奇恒之腑的组成部分做简要介绍;然后分别从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病理和证治等方面进行论述.
《内经》一书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五常政大论》《素问·金匮真言论》《灵枢·脉度》、《灵枢·五阅五使》、《灵枢·师传》等多个篇章都涉及五脏与面部官窍的关系,如《灵枢·脉度》云:“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其说明五
“脾不主时”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在《内经》中,存在着“脾不主时”和“脾主长夏”两种不同的理论,本文试从《内经》出发,从训诂学进行考证,既而追本溯源,说明脾虽不主于一时,但于四时(季)之末各寄旺十八日,由此则五脏于一年中各主七十二日,以成一岁.故而在临证中时时顾护脾胃才是其本义之所在.
脾胃理论是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虽未专篇专论而散见多篇,对脾胃的生理病理、发病因素及治则治法论述较为全面而深刻.故笔者揣陋,以《内经》原文为基础,对脾胃理论进行整理研究,以期溯本求源.经整理发现《内经》就脾胃理论,有“脾胃同论”和“脾胃分论”之异,“脾胃同论”者,因脾胃生理相依、病理相及,用则相因;“脾胃分论”者,阴阳各异、表里不同,治则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