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采用Fe3O4磁性纳米粒子/壳聚糖复合膜技术将铁蛋白抗体(FeAb)固定于玻碳电极(GCE)表面,研制成用于检测铁蛋白抗原(Ferrtin)的非标记型免疫传感器,用差示脉冲伏安法和交流阻抗
【机 构】
:
湖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出 处】
:
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分析化学年会暨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Fe3O4磁性纳米粒子/壳聚糖复合膜技术将铁蛋白抗体(FeAb)固定于玻碳电极(GCE)表面,研制成用于检测铁蛋白抗原(Ferrtin)的非标记型免疫传感器,用差示脉冲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法对电极的修饰过程进行了表征.同时,本文以K3Fe(CN)6/K4Fe(CN)6作为氧化还原探针对Ferritin的定量检测进行了探讨,随着抗原与抗体特异性反应的进行,形成的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使探针分子的响应电流发生变化(△ip),该变化的大小与膜表面免疫反应进行的程度相关,以此为依据对Ferritin进行检测.在20~500 ng mL-1范围内,△ip与lgCFerritin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r=0.995,检测限为7.0 ng mL-1.该传感器响应迅速,灵敏度高,稳定性好,于4℃磷酸盐缓冲液(PBS)中保存20 d,其响应信号基本不变.将其用于临床血清检验,与放射免疫法(RIA)的结果比较相符.
其他文献
在裸金电极上制备了1,4二甲基对苯硫醇(MTP)自组装膜(MTP/Au SAMs),通过电还原氯金酸溶液修饰纳米金,得纳米金修饰金电极(NG/MTP/Au).研究了多巴胺(DA)和抗坏血酸(AA)在NG/MT
研究考察了鲁米诺在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表面的电致化学发光(ECL)行为.发现鲁米诺在修饰电极表面的ECL比裸电极表面强,但最大发光电位基本一致;pH值不同,最大发光电位不
多巴胺(DA)是存在于神经系统中的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与许多疾病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帕金森氏病.本实验中,我们采用层层组装技术将介孔材料SBA-15成功固定到电极表面,通
王竹溪同志是我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授,执教多年.历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副校长等职务,并曾被选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科学院的学部委员.
建立盐酸帕洛诺司琼中有机残留溶剂的测定方法.毛细管气相色谱顶空进样法.色谱条件为:DM-624,30 m×0.53 mmID,膜厚度为3.0 μm的毛细管柱;柱温为80 ℃;顶空进样瓶的平衡温度
利用衍生化的巯基壳聚糖衍生物在金电极表面构建金纳米粒子生物仿生界面,研究了细胞色素C在修饰电极上的吸附行为及其电化学.通过层层组装的方法制备了巯基壳聚糖-金纳米粒子
以油酸作稳定剂,石蜡为溶剂,硫粉和氧化镉分别为硫源和镉源,在有机相中合成出一系列的CdS及掺杂Se的CdS量子点.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表明合成的量子点具有优良的光学性能.
研究了特布他林在多壁碳纳米管-Nafion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氧化行为.在pH=2.0的B-R缓冲液中,特布他林在+960 mV左右处(vs.Ag/AgCl)产生一个阳极氧化峰,峰电流与特布他林浓
以树枝状大分子聚丙烯亚胺(Poly(propyleneimine),PPI)为模板合成了纳米金溶胶,用聚丙烯亚胺与金纳米粒子形成的复合物与肌红蛋白(Mb)构筑了层层组装薄膜电极,实现了肌红蛋白
本文研究了碳纳米管碳糊电极(CNTPE)在电致化学发光中的应用,并利用碳纳米管对酶的催化性质,研究了基于鲁米诺电化学发光的葡萄糖传感器.在实验最优化的条件下,葡萄糖的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