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素对harpin蛋白激发HR的调控机制初探

来源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l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harpin蛋白能够激发植物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HR),但是目前对植物如何调控HR或细胞死亡的机制尚不清楚。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acid,IAA)是最早发现的一类天然植物激素,属于生长素的一种,有证据表明生长素也参与植物的防卫反应。那么生长素是否会对harpin激发的植物HR起作用?如果有,其调控机制如何?
其他文献
小麦纹枯病是由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已成为我国小麦主产区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威胁。很多植物病原菌可分泌糖类活性酶(CAZymes)包括糖基水解酶(Glycoside hydrolases,GH)、糖酯酶(Carbohydrate esterases,CE)和多糖裂解酶(Polysaccharide lyases,PL)等降解植物的细胞壁,因此在病
Wheat plants showing dark green and dwarfing symptoms were collected from Baoding,Hebei province and preserved in an insect-proofing greenhouse.The virus was transmitted to maize by the planthopper ve
抗菌肽是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能够抵御外界微生物侵害的小分子肽,是宿主免疫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抗菌肽具有高效、环保、耐药性强等优点,近年来已成为植物抗病基因工程的研究热点。一些抗菌肽在植物中表达后显示了良好的抗病效果,如水稻中表达天蚕素显著提高了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将马蹄蟹白细胞抗菌肽基因转人马铃薯后提高了其对软腐病的抗性等。
水稻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Xoc)通过Ⅲ型分泌系统(T3SS),将,T3SS效应蛋白注入植物细胞中,从而导致非寄主产生HR和在水稻上产生细菌性条斑病症状.水稻条斑病菌同其他革兰氏阴性植物病原细菌一样拥有hrp基因簇,决定着病原细菌在非寄主植物上的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HR)和在感病寄主上的致病性(pathoge
稻瘟病是世界性的水稻病害,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为害严重时可造成大幅减产。三环唑和丙环唑作为目前已登记用于防治稻瘟病的常用药剂,可通过叶面喷雾施药来防治稻瘟病的发生,但该方法耗水量大,费工费时,并容易对环境造成影响。开发新剂型,并采用撒施的施药方法,可以克服喷雾施药的不足,对于完善当前稻瘟病综合防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和灰叶胡杨(P.pruinosa Schrenk.)属杨柳科(Salicaceae)杨属(populus)胡杨亚属落叶乔木(Li等,2003; Niu等,2010),是杨属中最古老、最原始的树种(Yu等,2000).它们是濒危、珍稀的物种,具有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耐干耐热等特性(Wang等1996).胡杨和灰叶胡杨种子个体微小,生命
Barley stripe mosaic virus (BSMV) North Dakota 18 (ND18), Norwich (NW), Beijing (B J), Xinjiang (XJ), Type and CV21 strains elicit different phenotypic responses on Brachypodium distachyon, a cereal g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侵染玉米引起玉米粗缩病(Fang等,Archives of Virology,2011,146:167 ~ 170)。近年来,该病在我国北方玉米主产区多次大规模流行和为害,给玉米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培育和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的高效措施,但玉米粗缩病抗性种质资源严重匮乏。因此,培育抗粗缩病玉米新种质是生产
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是病毒的结构蛋白,除保护病毒的核酸外,还可能参与病毒基因组的复制、表达、病毒粒子的包装、细胞间运动、长距离运输、介体传毒、抑制基因沉默等,在病毒侵染、复制和传播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是由专性活体寄生病原物芸薹属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引起,发病后期寄主植物的根系组织明显肿大、畸形,严重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近年来该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给十字花科作物生产带来极严重损失。从分子水平研究、阐述寄主抗性机理,将为大田作物生产上有效防治该病提供有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