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由于对于文化的理解的不同,对于佛教文化建设的认识也会有差异,为了讨论佛教文化,也许不需要再去创新一个有关文化的新的定义,这种定义已经很多了,在已有的定义或解释中,笔者倾向于认可爱德华·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 1832-1917)的解释,基于此,本文将佛教文化建设区分为由内而外的三个层次,信仰层次、义学层次、艺术及行为模式层次,将信仰作为文化的核心内容,从而避免把佛教文化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对于文化的理解的不同,对于佛教文化建设的认识也会有差异,为了讨论佛教文化,也许不需要再去创新一个有关文化的新的定义,这种定义已经很多了,在已有的定义或解释中,笔者倾向于认可爱德华·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 1832-1917)的解释,基于此,本文将佛教文化建设区分为由内而外的三个层次,信仰层次、义学层次、艺术及行为模式层次,将信仰作为文化的核心内容,从而避免把佛教文化建设更多地强调为最表层的内容,而是将之落实在正信的基础之上,内外贯通,融会-体.
其他文献
本文从祭祀文化的背景和角度,研究我国东岳文化的历史沿革和祭祀文化的关系并以此来探讨东岳信仰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发展.
泰山原生的信仰和文化,几千年来渗透、辐射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对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主要的特色,大致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通天辖地,三重空间;(二)三位主神,护国佑民.这是泰山最核心的、最本质的、最富特色的信仰,以此为轴心又向外延形成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礼乐文化、民俗文化等等.在当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背景下,着眼于发挥泰山信仰和文化软实力影响,促进
本文介绍中国道教文化具有生命性、整体性、政策性、自信性及外向性特点。解析了道教文化交流与道教文化贸易的概念,其在中国道教文化“走出去”中的重要性与做出的贡献,总结出道教文化贸易方式是中国道教文化“走出去”战略中的理性选择。
本文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敦煌《发病书》所见的太山信仰,考察了出自敦煌本地区人士的占卜文书《发病书》中的太山信仰及与道教的关系;第二,敦煌所见神仙修炼术中的东岳帝君信仰,主要考察了其与道教灵宝派修炼法术之间的关系;第三,佛道融合的泰山府君信仰,主要考察佛教发愿文、写经题记中所见的太山府君信仰。
本文通过对比儒、道、佛三种宗教的复兴,道教一撅不振,艰难维持;儒教则全被送讲了“博物馆“,至今难见起色。只有佛教以“人间佛教“为契机,成功振兴。对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中外学者、居士和护法的赞助下,二十世纪汉传佛教界连续崛起了好几代高僧,他们先在上海、南京、武汉为基地,坚守佛教寺庙,创办佛学机构,更新佛教教义,护教弘法。并且佛教在发展过程中也呈现了现代都市性,而儒教、道教在当代“
本文就如何利用佛教文化来服务于当今社会建设的需要展开讨论。通过关于“佛教是文化“命题研究的历史梳理,拓展到“世界文化发展”的视野,再回望当下的“现实处境“,从而在“自信”与“理性”中更好的思考相关的问题。
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佛教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在各个发展阶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佛教文化构成了中华文明非常重要的方面。本文结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谈几点关于佛教文化的看法。提出利用佛教文化的影响力,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大众素质;利用佛教的开放性、包容性,使得中国佛教文化“走出去”,走向世界,中国佛教界也借此
本文从赵朴老在上世纪50、80年代对中国佛教的总结,依三大特点(宗派的兴起、文化艺术上的影响、国际友谊的建立)、三性(全面性、丰富性、广延性)、三化(学术化、艺术化、社会化)等,探讨中国佛教三大优良传统(学术研究、农禅并重、国际友好交流)的形成;同时,考察三大传统的不足与困境,呼吁继承与发扬赵朴老的这一事业,继续探讨中国佛教优良传统.
中印两种文明,在其禀赋上具有异质性,这种禀赋决定了各自文明土壤中所孕育的文化现象其属性上的差异性;由此,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其本质上具有不容性,而随着佛教的传入,面临着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撞,其相互之间理解和容纳,以及佛教的退守,是佛教在中国存在的基础,这也是佛教中国化的基础;作为文化现象的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同时佛教也被中华文明改造,逐步完成了中国化的沉重但必然的转身.这一
佛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上出现了诸多问题,佛教信仰神圣性的弱化与缺失已经严重影响了佛教发展.因此,要努力保持并增强佛教信仰神圣性,同时,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活动神圣性与世俗实践的关系,大力弘扬佛教文化,让佛教"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