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05年4月25-26日,云贵高原东侧的西南涡向东南方向移出,与西南涡相联系的MCS在向东南移过程中发展加强,给广东中南部大部分地区造成了暴雨到大暴雨的天气。分析表明,MCS发展强盛时,地面图上并无锋面气旋,但雷达回波显示的MCS雨带的分布与中纬度锋面气旋内的冷暖锋雨带的型式相类似,并且在类似逗点云系头部的冷暖锋式雨带结合部附近靠冷锋式雨带的后侧,开始见到有一"V"型凹口区侵入,它是MCS后部中
【机 构】
:
韶关市气象局,广东韶关,512026 中山大学,广州,510275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4月25-26日,云贵高原东侧的西南涡向东南方向移出,与西南涡相联系的MCS在向东南移过程中发展加强,给广东中南部大部分地区造成了暴雨到大暴雨的天气。分析表明,MCS发展强盛时,地面图上并无锋面气旋,但雷达回波显示的MCS雨带的分布与中纬度锋面气旋内的冷暖锋雨带的型式相类似,并且在类似逗点云系头部的冷暖锋式雨带结合部附近靠冷锋式雨带的后侧,开始见到有一"V"型凹口区侵入,它是MCS后部中空干冷空气的入流和下沉所致。随着凹口区的入侵和扩大,MCS迅速减弱,这一过程与中纬度锋而气旋的锢囚阶段中干冷空气向气旋中心卷入所引起的气旋填采过程相类似。本文利用MM5模式成功地再现了与MCS相联系的大尺度环流背景的演变,成功模拟出MCS的结构、降水的大尺度分布和中尺度特征;在MCS的发展过程中,对流层中高层的正位涡扰动不断加强并向对流层下部传播,并在对流层低层诱发一个次大值中心;强盛阶段,其中心区表现为一深厚(从低层伸展到200百帕附近)的强位涡柱。
其他文献
为了研究夏季天气特征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1999-2008年北京市气象数据为依据,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模糊C均值聚类法,将天气分为晴热、湿热、干热、晴温和湿温五种类型.进一步分析不同天气类型下北京地区死亡率,发现:晴热和干热天气,女性较男性多,湿热、湿温和晴温天气反之.和女性相比,男性更不能耐受闷热潮湿的天气.65岁以上的老人中,高龄老年组在干热天气的死亡率高于一般老年组,而在湿温和晴温天气正好相
利用北京市2009~2011年236起中暑病例资料,详细分析了北京中暑发病的分布特征;以同期逐日11个气象要素资料为基础,选取当天、累积、前期共99个气象因子,采用相关性分析,探索夏季中暑发病人数和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用逐步回归方法分别对北京6-8月构建了改进的中暑气象指数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北京中暑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月下旬至8月中旬,其中7月是中暑发病的高峰月;16~45岁是中暑发病的高峰人群,
目的:研究“24节气”的腹泻病发病人数与同期环境气象要素之间关系,分析“24节气”的腹泻病发病人数与气象要素的非线性相关程度.方法:利用北京市海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4~2008年5年间感染性腹泻和细菌性痢疾的逐日发病资料和北京市观象台8项气象要素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出各节气的腹泻病和气象要素的相关数据.结果:腹泻病与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平均水汽压、低云量、舒适度这
利用天气学分析和物理量诊断方法,分析了2012年2月27日一次冰雹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1)本次冰雹过程是一次发生在静止锋冷区内的高架对流冰雹过程,中低层急流和地面东路冷空气入侵高温高湿不稳定区是形成这次对流的主要原因.(2)高低空急流中强暖湿西南气流为冰雹提供充足的水汽和能量条件,高低空急流的耦合是此次强对流爆发的重要触发机制;(3)上层干冷、中下层暖湿的位势不稳定层结和干湿空气间强的风垂
利用贵州83个台站1979~2011年夏季月降水资及前期北太平洋逐月海温资料对二者的耦合关系进行了SVD分析,对异常年份进行了合成分析,并对前期海温影响贵州夏季降水的可能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影响贵州夏季降水的海温关键区,从上年夏季至同期春季逐步由北太平洋的加利福尼亚冷流区过渡到黑潮区,上年夏、秋及冬季海温的变化与贵州夏季降水更为密切,同期春季与贵州夏季降水的相关最差,且前期北太平洋海温
通过对2013年3月23~24日桂林强对流天气过程成因及雷达回波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锋面在影响桂林时,锋面前絮状云系回波容易造成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上下层近于垂直的配制,使能量快速增大,在TlnP上,20时与08时相比,沙氏指数S急剧下降,而K指数则急增;山脉作用使雷达回波快速加强,形成狭窄的近于与越城岭山脉平行的南北向回波带状,当过桂林时,由于南部县与海洋山脉的共同作用,很快形成一飑线,冰雹
本文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贵阳机场的一次辐射雾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并在成功模拟的基础上,进行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MM5中尺度非静力模式对此次大雾的生消演变过程具有较好的数值模拟能力;辐射是雾发生的关键因素;模式中大气辐射传输过程及微物理过程的选取对雾的强度及雾区分布有明显影响;高分辨率模式可以充分考虑复杂地形对雾的影响以及雾演变过程中气象条件的变化。
利用广西逐小时降水量、TBB资料年INCEP/NCAR再分析资料,应用空间25点平滑滤波方法,分析了2005年6月18~22日西江流域致洪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及其机制。表明:这次暴雨过程的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中尺度涡旋系统在西江流域反复生成,导致对流云团不断生成和加强,是此次暴雨产生的直接原因。中低层弱的对流不稳定和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是此次暴雨产生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机制。
应用湿位涡理论,对发生在广西境内由台风减弱的低压引发的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结果表明:暴雨产生在θe面陡峭密集区附近,θe陡立密集区附近易导致湿斜压涡度发展;当对流层低层MPV10时,聚雨易发生,暴雨产生在高低空正负湿位涡柱的下方;对流层高层高值湿位涡下传,使得对流层低层稳定度降低,导致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有利于暴雨产生。低层西南暖湿气流加强,不稳定能量在释放的同时不断得到补充,使得暴雨增幅。
本文对2004年7月19~20日发生在柳江流域的一次致洪暴雨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两脊一槽"的环流背景,强劲的低空急流和低层切变是本次柳江致洪暴雨过程中、大尺度流场的主要特点:有利的水汽条件、热力条件和动力条件是这次致洪暴雨产生的直接因子;利用MM5数值模式对该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得出结论:中尺度涡柱的形成并保持竖直状态是这次致洪暴雨形成的因素之一,中β气旋的出现对造成这次强降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