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地区晚泥盆世黄家磴组鱼化石新发现及其意义

来源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sha5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2008年间,笔者与李志宏等在鄂西地区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期间,对晚泥盆世黄家瞪组剖面实测过程中,在该组浅黄一黄绿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和石英细砂岩中发现保存较完整的盾甲鱼类化石新材料,其中包括眼眶片、后中背片、胸棘、混合侧片以及大量的鱼类化石碎片。由于长江三峡地区晚泥盆世处于近岸一浅海陆棚环境,海水进退频繁的影响,植物与海生动物化石交替出现,鱼化石保存十分丰富,但较为破碎。在对本次实测剖面所采集的盾皮鱼类化石眼眶片、后中背片、前腹侧片、胸鳍和混合侧片等的特征进行详细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应层位的桨鳞鱼(Remigolepis)与沟鳞鱼( Bothriolepistungseni)的形态特征有不少共同点,而与后者更为接近,故将本文所描述的标本暂定为桨鳞鱼未定种(Remigolepis sp.)。桨鳞鱼为东格陵兰及大洋洲上泥盆统的重要化石,大部分生存在晚泥盆世弗拉斯期,在我国宁夏宁卫盆地、湖南醛陵、江西于都等地均有发现,目前主要限于晚泥盆世,即法门期,据此可判断鄂西黄家瞪组的时代为晚泥盆世法门期。到目前为止,鄂西地区泥盆世地层中尚未发现保存完整的鱼类化石,本文所描述的眼眶片、胸鳍和背片等化石材料在鄂西地区晚泥盆世黄家瞪组的发现,并伴随丰富的植物化石(Lepidodendropsis arborescens (Sze) Sze, Cyclostigma kiltorkense Haught, Stigmaria fcoides (Sternberg)Brongn.等)、腕足(q}rtospirifer sp.),遗迹化石等产出,这些发现不但丰富了鄂西地区晚泥盆世生物群的内容,扩大了盾皮鱼类化石的古地理分布范围,并为鄂西地区法门期古地理、古环境以及研究和厘定晚泥盆世黄家瞪组的地质时代和地层划分对比提供可靠的证据。对于晚泥盆纪鱼类化石的对比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金头闭壳龟是我国特产珍稀爬行动物,目前已知该物种仅分布于安徽省境内的少数溪流。近年来由于栖息地的不断恶化和丧失,导致金头闭壳龟野生种群数量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本研
本文记述了2004年5月和2006年4月作者在广西南部进行野外考察时。采到蛙科Ranidae标本一种,经鉴定属于水蛙属Hylarana物种。该标本的形态特征与产于越南北部山区(Maoson Mt.)
采用走访调查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平胸龟在海南岛的地理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共对18个市县的103个乡镇进行了走访调查;野外调查中采用系统抽样法和笼捕法,对黎母山、尖
采用静态换水法研究了有机磷杀虫剂三唑磷对镇海林蛙(Ranazhenhaiensis)蝌蚪的急性毒性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暴露于不同浓度的三唑磷溶液中,镇海林蛙蝌蚪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中
用青海沙蜥做研究模型,测定禁食和摄食动物在梯度热环境中1200~1 800 h时间段的选择体温(selected body temperature,Tsel),检验在食物短缺条件下蜥蜴选择较低的体温以降低能
应用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ABC)免疫组织化学法,使用5种哺乳动物胃肠激素抗血清,对眼镜蛇(Najaatra)、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
利用透射电镜研究变色树蜥附睾精子的超微结构。变色树蜥的精子具有一些有鳞类精子的共同特征,即具有顶体囊、顶体下锥、核前穿孔器,无核内管,纤维鞘伸入中段。鬣蜥类蜥蜴精
有尾两栖动物是水陆过渡性动物,是最早登陆的四足动物。许多有尾类的致危因素通过影响其正常的繁殖行为和活动规律作用于物种。因此,本文综述了与其繁殖生态有关的性别识别与
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卵在30℃±O.3℃中的孵化期平均为48.3天。初生卵卵壳干重占卵总干重的24.3%。孵化过程中,卵重量增加。初生卵内容物中约76%的干物质、63%的非极性脂肪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一类重要的抗氧酶,是抵御活性氧(ROS )的基本防线之一,主要作用是催化超氧阴离子(O2·-)转化为分子氧(O2)和H2O2。根据其活力必需的辅助因子的金属离子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