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对胃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结扎(EVL)加硬化与单纯硬化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疗效对比.方法:为40例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行EVL加硬化剂注射,为36例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行单纯硬化术治疗,追踪观察24个月,统计两组食管静脉曲张重新出现率、出血率.结果:单独采用EVL或EVS治疗门静脉高压EV并出血,二者各自有难以避免的不足,EVS的食管,并发症多,甚至发生食管狭窄及功能失调,复发出血率高,EVL的多次进行致
【出 处】
:
第三届中日消化内镜及胃肠病学术会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胃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结扎(EVL)加硬化与单纯硬化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疗效对比.方法:为40例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行EVL加硬化剂注射,为36例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行单纯硬化术治疗,追踪观察24个月,统计两组食管静脉曲张重新出现率、出血率.结果:单独采用EVL或EVS治疗门静脉高压EV并出血,二者各自有难以避免的不足,EVS的食管,并发症多,甚至发生食管狭窄及功能失调,复发出血率高,EVL的多次进行致食管壁及血管张力增大而限制治疗次数且近期复发出血率高.故我们通过本资料对比观察,EVL与EVS合并应用,是防止再出血之关键.从本组资料显示,治疗组24个月出血率,静脉曲张再现率是12.5%,而对照组高达38.8%,故说明单纯EVS的远期疗效仍然不如结扎加硬化.因此,在EVL的基础上施以EVS即减少结扎点,又降低硬化剂用量,同时由于食管静脉内,旁得以硬化剂充盈,又可避免交通支开放.因此联合治疗可使二种方法达到互相弥补不足的作用,从而更加增加了疗效.从本组资料看,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术副反应较对照组为低,此可能与治疗次数少结扎部位少及所需硬化剂量较小,避免了食管硬化狭窄及功能失调的发生有关.EVL和EVS联合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目标是F<,0>为好,从F<,1>还是F<,0>,从理论上讲,是达到F<,0>为好.从F<,1>到F<,0>在临床上也不是难以办到的,只是在F<,1>基础上继续进行EVS治疗,但还势必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费用,更主要是无论EVL,还是EVS,均是姑息治疗,并不能从根本上减轻门脉高压症,在一定时间后,仍可能在食管或消化道其他部位形成新的侧枝循环,导致新的曲张静脉,如果存活期长,重复治疗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国内有些学者主张达到F<,1>即可.我们认为,应根据病人肝功能情况而定,对肝功能A、B级患者,治疗上力求达到F<,0>,尽量延缓再次出血时间,对肝功能C级患者,则可能达至F<,1>,无论F<,1>还是F<,0>,都要作远期随访,以便及时治疗.结论:治疗组24个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用Wilson-Cook公司制造的食道静脉结扎器6连发行结扎加小剂量硬化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首选疗法.
其他文献
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出血中,胃黏膜糜烂是重要原因之一,约10%~60%存在有胃黏膜病变.重度的门脉高压性胃病(PHG)一年内的再出血率可高达62%,抗酸剂、质子泵抑制药、硬化剂注射均不能控制其出血.为深入发病机制的研究,寻找有效治疗方法,我们测定PHG患者血及胃黏膜内一氧化氮(NO)和氧自由基中脂质过氧化物(LPO)的含量,探讨其与PHG的关系.
目的:探讨评价单、双弯角旋钮鼻胃镜临床应用价值及操作技巧.方法:使用Pentax-FG16P、V、X型,EG1840、1540型、EE1540型单、双弯角旋钮鼻胃镜,经鼻(和)经口送镜,进入鼻腔、食管入口、贲门、幽门、十二指肠降部和进行胃底贲门翻转、小标本组织病理活检等技术环节有技巧.结果:5016例0.5~96岁患者,一次性成功完成鼻胃镜诊查或(和)治疗5001例,成功率99.70%,小标本组织
目的:消化道腔内隆起性病在内镜下检查时,有时不能明确诊断而影响了治疗,有相当的一部分患者甚至承受了不必要的外科手术的风险和痛苦;应用超声微探头(USP)对上、下消化道腔内隆起性病变进行检查与诊断,提高其确诊率并提供医生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以使大多数患者可接受内镜下的治疗.此文探讨和评价USP对上、下消化道腔内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应用价值.
背景: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一种常见病,目前有内镜诊断和病理诊断二套标准,其间一致性如何,分歧原因何在,值得研究.方法:复习本单位2000年度经内镜诊断为慢性胃炎患者的内镜和活检病理报告,计算内镜和组织病理学对慢性胃炎诊断间的符合率.结果:全年经内镜诊断为慢性胃炎的患者共11047例次.在胃窦部,内镜下肉眼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CSG)而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CAG者926例次,内镜下肉眼诊断为C
内镜切除术是指经内镜切除黏膜下肿物(SMT),包括消化道息肉,良性肿瘤,早期癌等手术.早已广为人知的内镜切除术是息肉切除术.随着内镜技术的提高和发展,目前,内镜下不仅限于小息肉(3.0cm)及良性肿瘤,如十二指肠乳头腺瘤,以及消化道早期癌也成为内镜切除术的适应症.我院开展内镜下高频电切SMT,着重探讨内镜治疗的技术问题、安全性、疗效以及SMT病理学诊断的意义.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系列MMP-2、MMP-9和MMP-7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探讨胃癌侵袭与转移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RT-PCR方法分别检测40例胃癌及癌旁组织MMP-2、MMP-9和MMP-7mRNA的阳性表达及含量.结果:40例胃癌组织中MMP-2、MMP-9和MMP-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5%、72.5%、67.5%,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48.5%、17.5%、32.
Hp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细菌感染,全球人群感染率高达50%.由于其与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的抗Hp治疗方法并不理想或副反应大或难以根除,或根除后易复发.因此,Hp感染的防治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抗Hp最理想的方法目前寄希望于研制出高效的Hp疫苗.据预测可供实际应用的疫苗研制成功还需6~10年时间,目前正就多种有效抗原组合,佐剂选择,疫苗免疫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改进,尤以电子胃镜的广泛应用和内镜医师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内镜诊断早期食管癌的诊出率越来越高.现将本院2000年引进电子胃镜以来,诊出的早期食管癌15例情况予以报告.
本组内镜下治疗食管贲门癌性狭窄223例,解除梗阻症状总有效率90.3%,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的55%和单纯放疗的87%.不同的内镜下治疗从表1可见,以食管内支架最佳,症状缓解有效率100%.其次为微波凝固和药物注射加微波加温,分别为95.5%和92.4.单纯药物注射为76.2%.各组均高于单纯化疗.平均生存期,内镜介入治疗组优于化疗,短于放疗.局部注射加微波凝固分别为12.9个月和11.3个月.支架加
目的:探讨胃黏膜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以免疫组化SP法检测基本正常胃黏膜(对照组,30例)、肠化生(30例)、不典型增生(22例)及胃癌(25例)组织中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的表达,快速尿素酶反应检测Hp感染情况.结果:PCNA表达与胃黏膜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655,P<0.01);各组间Hp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在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组中Hp感染者PCNA表达明显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