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橙汁价格波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1981-2006年世界数据的协整分析

来源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a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1981—2006 年的世界时序数据,解析了国际橙汁价格的波动态势,并通过构建协整模型对国 际橙汁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世界橙汁出口量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国际橙汁价格下降 0.5 个百分点﹔世界人均国民收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国际橙汁价格则上升1.25 个百分点。因此,为保持国际橙 汁价格的相对稳定,世界橙汁各主产国应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全球橙汁产量和出口量的稳定持续增长。
其他文献
改变农业的弱质性,发展现代农业经济需要资金支持。本文在对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 上,运用31 个省份1997-2007 年面板数据,实证了财政金融对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效应,并进行时期和区域差 异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支农和农业信贷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正向效应,且财政支农效应强于农业贷款; 2004 年前后财政金融效应发生结构性变化,两者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正向效应在后一个阶段都有所增强;财政金融效
本文回顾了地方保护存在的理论依据,以保护贸易理论、聚集经济和学习曲线论证了地方保护在 地方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同时分析了现实中地方保护成败的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县域 经济在发展中应如何进行有效的地方保护。
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低碳耕作方式是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核心,在促进低碳 耕作和低碳农业的发展中,土地产权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本文综合评述了国内外有关土地产权和低碳农业关系, 接着分析我国目前农地产权中不利于低碳耕作和低碳农业发展的弊端,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低碳耕作的农地产权的制度安排。
本文在存在农机服务市场的背景下研究了农户的农机服务利用和来源选择行为,着重考察劳动力 非农就业对农户行为的影响。利用2009年安徽省农户调查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在农户层次上,非农就业对 农户农机服务投入总量有正向影响;与之对照,非农就业对农户小型农机持有决策有显著地负向影响。这说明: 随着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农户对农机的总需求也将增加;且农户将更不倾向于持有小型农机,农机 需求将主要
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别以基尼系数和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公平与效率的指标,对 1978-2006年我国各项财政支出绩效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经济建设支出与国防支出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 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拉大了我国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社会文教支出在最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在公平性上没 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主要用于社会保障及政策性补贴等方面的其他支出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甚微,但对社 会公平性
随着我国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耕地资源管理和基本农田保护越来越受到学者和政 府的关注。该文首先分析了网格化技术在耕地资源管理中的作用,论述了耕地资源网格化管理的意义;根据耕地 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目标,结合网格体系结构,建立了耕地资源网格化管理总体框架;对耕地资源网格化管理内 容和实施的工作流程进行了详细探讨,为促进耕地资源网格化管理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文认为中部地区要实现经济崛起不能仅仅局限于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还应增强经济发展的共享性,核心内容之一是让广大农民公平参与到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建设中来并能从中充分受益。围绕这一思想,本文分析了共享式增长理念对中部地区当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出的挑战,据此为政府制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政策重点提出了几点建议。
本文以低效率的水价政策为出发点,分析农业灌溉用水市场失灵的根本原因,提出改革水价和补贴 政策,通过比较静态分析,得出结论,提高灌溉水价的同时给予农户一定的收入补贴,可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农户 节约用水,减少灌溉用水量,同时又不损害农户的福利。最后,探讨了采用“增加水价+返还”政策时,单一制和两部制两种水价制度的可操作性及其利弊。
本文以安徽省金寨县四季春茶叶合作社为例,从交易成本理论视角分析了茶业经济领域合作社纵向协作模 式的选择问题,认为规模和资产专用性是合作社纵向协作模式选择的决定性因素。合作社的成长可以分为起步、规模 扩张和特色化经营三个阶段,相应的纵向协作模式为市场治理、契约治理和纵向一体化治理。在选择合作社纵向协作 模式时还要考虑特定农产品生产、加工乃至销售上的技术要求和市场供求状况以及当地实际情况。
农村合作行为是嵌入在农村社会生活之中的一种行为实践,因此对于农村合作行为中惩罚机制的 探讨与研究则有必要深入分析行为发生的社会基础。本文在引入类型化的比较视角后,区分合作行为中惩罚机制 形态的类型差异,并探讨了不同合作行为中惩罚主体以及惩罚手段的差异。这种类型化的比较视角不仅可以理解 中国乡村社会本身的非均衡性,更重要的则是在这种非均衡性之中有助于研究者把握村庄生活中的诸多面向以及 村庄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