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半干旱区马铃薯原原种传统栽培基础上,针对马铃薯原原种生产中土传病害日益严重的问题,以马铃薯品种"大西洋"脱毒苗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不同的基肥施入梯度(4.5,6.0,7.5和9.0kg/667m2)和定植密度(190,210,230和250株/m2)共16个处理,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开展日光温室马铃薯脱毒苗离地栽培试验研究,对马铃薯生育期温室的温湿度变化、离地栽培设施苗床中栽培基质的温度变化进行
【机 构】
:
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甘肃 定西 743000;甘肃定西百泉马铃薯有限公司,甘肃 定西 743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半干旱区马铃薯原原种传统栽培基础上,针对马铃薯原原种生产中土传病害日益严重的问题,以马铃薯品种"大西洋"脱毒苗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不同的基肥施入梯度(4.5,6.0,7.5和9.0kg/667m2)和定植密度(190,210,230和250株/m2)共16个处理,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开展日光温室马铃薯脱毒苗离地栽培试验研究,对马铃薯生育期温室的温湿度变化、离地栽培设施苗床中栽培基质的温度变化进行了监测,对基肥施入量及定植密度对马铃薯脱毒苗株高、茎粗、叶片数、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秋冬季离地栽培条件下,日光温室早晨、中午、下午温室平均温度为12.3,20.1和25.3℃,设施苗床基质平均温度分别为18.6,20.1和24.1℃;日光温室的湿度在39.5%~54.9%.随着基肥施入量的增加,马铃薯脱毒苗株高、茎粗、叶片数均增加.F3M4处理是本试验的最佳处理,即基肥施入N、P2O5、K2O均为7.5kg/667m2,追肥总量N、P2O5、K2O分别为4.5,2.25和6.75kg/667m2,追肥比例为N∶P2O5∶K2O=1.0∶0.5∶1.5,脱毒苗定植密度为250株/m2时,"大西洋"原原种产量最高为312.0粒/m2.
其他文献
中国是马铃薯生产大国,种植面积逐年攀升,实现马铃薯全程机械化对促进马铃薯产业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杀秧作业是马铃薯收获前的重要步骤,马铃薯的杀秧质量对马铃薯的收获效率和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针对目前马铃薯杀秧机杀秧不彻底、留茬高度不均、粉碎合格率差、秧茎易缠绕等问题,根据中国马铃薯杀秧的农艺要求,对马铃薯杀秧机刀具进行了结构设计,进一步提升马铃薯杀秧机的工作性能.
为解决农户因马铃薯播种密度选择不当,导致产量和商品薯合格率低,效益差等问题,选用当地主栽品种"豫商薯1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5个处理,开展相同施肥管理水平下不同密度对马铃薯植物学性状及产量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播期相同下马铃薯株高、主茎数随种植密度增大呈现递增趋势,分枝数,单株结薯数、单薯质量、单株质量随种植密度增大呈减少趋势,"豫商薯12号"适宜栽培密度为4000~4600株/6
马铃薯品种繁多,研究不同主栽品种在不同年份的品质稳定性,探索块茎整体品质的影响因素和显著性差异来源,对中国品种选育、种植结构调整、促进资源高效合理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试验收集2016~2020年"Atlantic""中薯5号""Shepody""中薯18号""Favorita""青薯9号""冀张薯12号""冀张薯8号"和"威芋3号"9个主栽品种的样品,测定水分、淀粉、蛋白质、总糖等8个主要营养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主要以块茎无性繁殖,种薯发芽质量是保证产量的关键,处于休眠期的种薯播种后出苗不齐或烂薯,而播种老化种薯则减产10%~30%.灵活调控种薯发芽时间与多样化的播种制度匹配,是生产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已知块茎休眠期由遗传因素决定,同时受种薯级别、生长环境、贮藏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研究揭示了StGATA4L基因的表达变化与块茎发芽生理状态之间的规律, 有望将S
恩施州马铃薯种植面积广泛,但存在单产不高的现象,合适的垄行数和株距有利于提高马铃薯对生长微环境中水、肥、气、热的利用效果.研究通过垄行数和株距两因素进行了2年大田试验.连续2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垄行数和株距组合处理明显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及其构成.适当密植有利于提高马铃薯产量,但在同一密度条件下,株间距不能过小,否则会影响马铃薯产量.为提升马铃薯商品性,L1Z25(垄宽50cm、密度5300株/667
贵州冬作马铃薯生产中,春旱和低温弱光逆境发生频繁,严重影响单位产量.研究了当前生产中应用较多的稻草包芯、黑膜覆盖、膜上覆土等栽培模式对不同逆境条件下冬作马铃薯植株生长与产量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逆境条件下,各处理产量降低,最高达到52.27%;正常条件下,块茎鲜重、块茎干重与株高、地上茎鲜重、叶干重正相关(P<0.05),与根鲜重、根干重负相关(P<0.05);从大田生产的角度考虑,株高控制在45
试验以0.22~0.27g的"陇薯3号"试管薯为材料,以4、5、6、7cm的播种深度在甘肃省高寒阴湿区会川进行大田直播试验,测定了植株生长、生物产量、块茎产量及块茎淀粉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各播深出苗率都能达到92%以上;出苗45d后株高平均在40.58cm,茎粗平均在4.9mm;生物产量随播深增加而下降;不同播深下的生物产量均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呈现抛物线变化趋势;单株结薯数随播深增加而增加,而块茎产
为了探明"陇薯7号"块茎形成和休眠规律,为"陇薯7号"北繁南种种薯繁育技术创新和技术体系的形成提供理论依据,开展田间试验,分析了不同生态区"陇薯7号"单株结薯数、平均单薯重、单株薯块重、单株薯块体积的变化规律,以及生育期、产量的表现,并研究了不同生态区、不同收获期对块茎休眠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陇南武都区高海拔山区,"陇薯7号"生育期提前,比高寒阴湿区渭源县提早39d成熟,产量水平提高.不同生态
针对榆林沙区马铃薯生产中耗水量大、水分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开展试验.设置喷灌、滴灌、沟灌3种灌溉方式,其中喷灌和滴灌各设置高、中、低3个灌水量,共7个处理.结果表明,滴灌处理下马铃薯出苗率最高;在前期,滴灌模式显著提高了马铃薯株高、主茎数、叶面积指数(P<0.05),对茎粗影响不明显.产量方面,滴灌条件下的高灌量处理(D1)的马铃薯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16.63%~45.09%(P<0.05);水分
通过2年的试验,研究了3种覆盖方式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栽培试验3种不同覆盖处理中,不覆膜处理虽然在株高方面对其影响次于覆白膜处理和覆黑膜处理,但在单株块茎重、单株块茎数、商品薯率等农艺性状的影响效果均优于其他处理,不覆膜处理在产量方面也优于其他覆膜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