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 DCE MRP诊断门静脉瘤1例

来源 :首届国际医学影像学暨介入医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bbbccc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介绍了3D DCE MRP诊断门静脉瘤1例:患者,男,40 岁,主因间断性右上腹痛一年半入院,入院查体,肝区轻压痛,脾脏略肿大.B 超提示门静脉部分局限增粗:CT 提示肝硬化。胃镜示胃底静脉曲张。既往病人无肝脏疾病及其他病史。讨论:门静脉瘤为罕见病,文献报道总共不到50 例[2],MR 确诊病例报道较少。门静脉瘤确切病因不明,推测可能是先天性门静脉管壁薄弱,或是继发于门静脉高压、慢性肝病和动静脉瘘等[2].其并发症包括:血栓形成、瘤体破裂和对周围血管的压迫.除非并发症严重,一般本病做随访观察。本例报道患者无肝脏疾病及其他病史,考虑门静脉瘤形成因先天性门静脉管壁薄弱所致。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脑星形细胞瘤出血的MRI 表现特点。方法:经外科手术病理证实的脑星形细胞瘤出血15 例,男9 例,女6 例,年龄29~60岁,平均40.5 岁;15 例全部行MR 平扫, 14 例行增强MR 扫描。结果:肿瘤征象与出血征象并存12例,表现为灶样出血型;无肿瘤征象只表现为出血征象3 例,其中结节肿块型2 例、环型1 例。出血灶在T1WI 为点状、结节肿块样或环型高信号;T2WI 以高信号为
目的:探讨1H MRS对脑胶质瘤放疗后疗效监测和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例有脑胶质瘤脑部放疗史,而临床及CT、MR检查难以判断肿瘤放疗效果的患者,进行1H MRS 检查。结果:放疗后3-6个月治疗有效3例,表现为Cho下降或明显下降,Cho/Cr明显升高;放疗后1年以上肿瘤放射坏死6例中,NAA、Cr、Cho、明显降低或消失;1 例2年后肿瘤复发出现明显升高的Cho 峰。结论:1H MR
目的:揭示TIA后短T1信号产生的病理基础。方法:将13只15minMCA闭塞-再通时间的大鼠模型,于不同时间点观察短T1信号出现的时间、部位,并进行相关组织学检查。结果:7只大鼠模型出现短T1信号,其中4只出现在皮质区,2只出现在皮质区和基底节区,1只仅于基底节区出现.皮质区短T1信号主要与出血有关,基底节区短T1信号主要与吞噬脂肪的巨噬细胞的脂质沉积有关.结论:TIA后短T1高信号出现的部位不
目的:分析颅内囊性病变1H MRS特征,评价1H MRS在颅内囊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2例颅内囊性病变,单体素1H MRS 采集52个病灶,其中I~II 级胶质瘤8例、成胶质细胞瘤9例、转移瘤13例、脑脓肿10例、表皮样囊肿4例、蛛网膜囊肿5例、脑囊虫病3例。PRESS(TE135ms/270ms)定域序列采集病灶中心。结果:1)8例I~II级胶质瘤仅显示Lac峰。9例成胶质细胞瘤除了Lac
目的:探讨面神经管曲面重建研究面神经管解剖的可靠性.方法:20具(40侧颞骨) 成人尸头标本行高分辨CT 扫描及面神经管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曲面重建并测量各段长度、直径和两个弯曲的角度,观察重建图像上面神经管各段的走行及有无变异;对40侧颞骨标本的面神经管进行解剖,观察面神经管有无变异,并测量各段长度、直径和两个弯曲角度。结果:①重建图像均可准确测得各段长度、直径及锥曲角度,冠状位和矢状位能准确测
目的:评价CT仿真内窥镜(CTVE)在确定副鼻窦单纯囊肿的穿刺入路点方面的价值.方法:选取26例患有副鼻窦单纯囊肿的患者行螺旋CT薄层扫描,原始数据传送至工作站,进行仿真内窥镜重建,在CTVE图像上模拟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FESS)入路,找到手术入路点.结果:CTVE图像上所确定的入路点与FESS术中病灶的穿刺位置基本一致.结论:CTVE可以作为单纯副鼻窦囊肿穿刺入路点的一种有效的确定方法.
目的:探讨鼻窦骨化纤维瘤的CT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鼻窦骨化纤维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对比CT表现及术后病理诊断.结果:鼻窦骨化纤维瘤的CT表现为鼻窦内单发类圆形或不规则性高密度肿块,部分区域可见低密度影,其周边出现完整骨性包壳,呈膨胀性生长,周边组织受压变形但分界清楚,诊为骨化纤维瘤,与术后病理相符。结论:鼻窦骨化纤维瘤是一种以青少年发病为主、进行性生长的良性肿瘤,鼻窦内圆形或类圆形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各向同性扫描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后处理,重建出各半规管全貌。方法:搜集观察对象105例(男52,女53),210耳,年龄范围为9个月至71岁,利用多层螺旋CT各向同性扫描对颞骨进行检查,然后对所得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后处理,重建出各半规管全貌。结果:通过多平面重组(MPR)后骨半规管和水平骨半规管均能在一个平面上显示其全貌,部分前骨半规管(105例中6例,5.7﹪
目的:探讨螺旋CT原始图像及多种后处理技术在牙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例临床拟诊为颌骨骨折或牙病的患者进行了螺旋CT检查,并进行了3D MPR(包括矢状面、冠状面及任意曲面)等后处理成像.就其原始轴位CT图像(2D)、3D及MPR 图像进行比较.结果:共发现病变76处,2D显示76处;3D显示58; MPR显示76处(包括矢状面、冠状面、任意曲面)。结论:螺旋CT的2D及MPR图像敏感性高于3
目的:象尸体解剖一样,CT影像能为生理和病理学基础研究提供信息。方法:根据随机对照实验(RCT)、脑沟宽度测量和将从事脑力及非脑力工作的两组各20例老年(60-70岁)生理性男性脑CT图像进行对比.结果:在这不同工作的两组比较中,统计学方面有明显差异。结论:在除去病理性脑萎缩的相关性疾病外,生理性老年性脑萎缩与脑力废用有关。健康的大脑是长寿的一个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