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

来源 :第十四届中国生态学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yltt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森林植被、凋落物和土壤的氮(N)磷(P)化学计量关系对于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作用和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陕西省不同类型森林生态系统植被、凋落物和土壤的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关系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1)森林生态系统各组分的N、P化学计量特征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N、P含量均以林下灌草层植物和凋落层较高,乔木层植物和土壤层较低;而N∶P则稍有不同,以凋落物层最高,土壤层最低,其他各层差异不显著;各组分N、P含量和N∶P分别介于0.72-11.99 mg·g1,0.47-1.07 mg·g1,1.86-14.84.0-1m土层内N含量、N∶P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p<0.05),P含量则不随土层发生明显变化.2)各组分N、P含量和N∶P多表现为阔叶林高于针叶林,但差异不显著.
其他文献
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比如CO2浓度升高、气候变暖和降水格局改变等)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植被.研究发现植物的物候学特征、分布范围、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都发生了变化.在全球尺度上,气候变化缓解了温度和光照对植物生长的限制,增加了净初级生长.在区域尺度,气候变化改变了群落物种组成、生长死亡率以及群落生物量.尽管一系列研究观察到了这些变化,但导致这些改变的机理仍然不清楚,这导致我们很难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背景
城市景观是一种典型的以人为活动占优势、受人为干扰强度最大的景观类型,其组分结构和时空分布格局与其它生态系统和景观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城市景观大致由三类景观系统组成即:人工景观单元、自然景观单元、人为干扰下的景观单元.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景观格局特别是土地利用与覆被格局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改变,总体上表现为人工及受人工干扰下的景观单元不断增加而自然景观单元不断减少,它们的改变又将对生态环境的
涡度相关技术是Fluxnet观测生态系统与大气间二氧化碳净交换的主要手段,在平坦均质的理想下垫面情况下已经趋于成熟,而在复杂下垫面情况下由于很难满足相关假设,使其应用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由地形引起的平流、泄流以及植被斑块化等造成的通量代表性问题使得通量结果的可靠性大大降低,对此国内外都有很多研究成果发表,虽然目前还没有普世的解决方法,但根据具体情况通过相应后续修正处理,在一定程度上仍可以得到有意义
海域是一种自然资源,我国拥有1.8万公里的海岸线和4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海洋经济的发展,将海洋经济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海洋经济升级为国家发展战略.发展海洋经济亟需解决的便是海洋资源的价格问题.目前,我国海域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初步建立,海域市场尚不发育,需探索并逐步摸清我国海域资源的价值,以进行市场化管理;因此开展海域资源一级市场评估对于全面、掌
太湖是典型的大型浅水湖泊,面积超过2500平方公里,它对于长三角地区乃至整个中国东部气候的形成和影响十分显著,其中太湖中的生物量的多少,尤其是水生植物的组成和分布,显得尤为关键.而湖泊中的水生植物的分布及其在空间和时间变化往往很难利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去评价,而利用卫星遥感方法反演植被指数去研究湖泊的生物分布状况的方法因其时间和空间上的完整性被广泛采用.
都市圈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在都市与区域农业生产耦合过程中将形成特有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影响都市圈城市与乡村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论文基于广佛都市圈1990、2000和2010年3期土地利用矢量数据,从中提取出耕地、林地、园地、水域、草地5类农业用地,采用Costanz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首先对谢高地等提出的"中国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进行区域修正,再从生物生产力和社会支付两方面选取指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的加剧加大了生态系统氮素的输入水平.在全球大气氮沉降增加的背景下,氮沉降对植物生长发育和生理活动的影响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叶面积指数正是一个反映植物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田间试验研究氮添加对LAI的影响,一些研究表明LAI对施氮有正响应,也有研究认为施氮对LAI无显著影响,尚未形成一致结论.青藏高原地区具有独特的气候条件和气候变化趋势,并且大气氮沉降表现出逐年
研究表明目前大气CH4浓度的增长速率有明显加强,自然源CH4排放的加强可能对其有显著的影响.湖泊是大气CH4重要的自然源,其排放量占全球排放的16%.受人为活动影响,湖泊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有利于其CH4的产生和排放,并且水体CH4的产生和排放对温度有很大的依赖性,因此在气候变化以及水体富营养化条件下,湖泊水体CH4的排放量及其生物控制机制成为湖泊碳循环研究的热点问题.
湖泊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大气之间的动量、热量和物质交换驱动着湖泊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影响局地天气及区域气候,并敏锐地指示着气候变化.与中高纬度深水湖泊(如北美五大湖)相比,亚热带浅水湖泊具有不同的热力、动力和水文特征.
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大气氮沉降出现显著增加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氮沉降到土壤后引起土壤有效氮的增加,进而影响光合作用、植物和土壤呼吸作用,以及植被和土壤有机碳的大小.准确估计大气氮沉降增加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固碳功能的变化对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CLM-CN模型是第5次IPCC报告采用的11个地球系统模式中唯一的一个包含了动态氮循环过程的陆面模型,但该模型对碳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