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夏季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过程与低频降水的联系及其可能机制

来源 :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fiv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大气环流模式(IAP AGCM 4)研究了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的模拟对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三种对流参数化方案—Emanuel方案(EMA)、Zhang-McFarlane方案(ZM)和修改的Zhang-McFarlane方案(MZM)(Richter et al 2008和Neale et al 2008)对MJO的模拟能力有明显的差异.MZM
会议
近年来,我国位于热带地区的珠三角城市群发展进程加快,导致的高浓度污染物对区域环境与天气气候的影响引起广泛关注.其中,灰霾天气是由于大气中大量的颗粒态与气态污染物通过散射与吸收作用对太阳可见光的消减而引起的一种天气现象.灰霾天气,尤其是持续出现3 天以上的典型灰霾天气过程,对大气环境、公众健康、交通安全带来严重影响.本文挑选了珠三角城市2012 年的两个典型灰霾天气过程(3 月18~21 日,10
运用国家气候中心整理的全国160站月平均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及NOAA全球海温资料,在探讨1986a以来中国冬季气温异常机理基础上,对2011/2012年冬季气温异常特征及其前兆信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面西伯利亚高压、东亚冬季风及500hPa乌拉尔山与贝加尔湖南侧的异常环流等系统是影响中国冬季气温的主要中高纬环流系统,而中低纬环流系统主要包括西太平洋副高环流和印缅槽。前期热带印度
会议
利用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轨迹模式(HYSPLIT_4.9),结合海量气块追踪分析法,对比了江淮梅雨和淮北雨季平均水汽输送特征,从水汽来源及源地贡献方面探讨二者的相对独立性,对比两雨季降水异常年水汽输送特征.结果表明,气候态上,江淮梅雨的水汽输送主要来自印度洋、太平洋、孟湾-南海,其中来自印度洋的水汽输送贡献最大,超过50%;淮北雨季来自印度洋、欧亚大陆、孟湾-南海、太平洋的水汽贡献差异不大,但与江淮
许多气象学家从事于用冬季风物理参数来表达中国冬季气温的主要分布特征及变化特征的研究,亦即中国冬季气温指数的设计研究.在已发表的众多指数中,对中国中东部以及西南部的气温分布和变化表达并不理想.2008年,朱艳峰利用500hPa 风场EOF 第2向量分布设计了一个中国冬季气温指数(以下简称TSE),解决了中国东南部冬季气温的设计,但该指数对中国西南地区(包括甘肃、四川、云南、新疆以及西藏)仍不理想.本
会议
本文利用NCEP/ NCAR 再分析资料和CMAP、GPCP 卫星降水资料,对比分析了东亚与北美东部地区(简称美东)降水和大尺度大气环流季节演变特征的差异。结果显示,东亚和美东地区冬季环流形势较为相似,而夏季差异则较大,这正是东亚为季风区,北美为非季风区的表现。此外,基于季风的两大特征量“风”和“雨”,分析了两地降水和低空风场季节变化的显著差异:东亚副热带地区降水季节变率大,呈“夏湿冬干”的季风降
本文通过多变量经验正交函数展开(MV-EOF)方法研究了东亚低层环流和降水场在90年代中期经历的一次明显年代际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春季(3-5月)第一模态时间系数在90年代中期有明显年代际转折,而夏季(6-8月)第二模态时间系数同样于90年代中期发生明显年代际转折.进一步分析显示,中国南方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存在春季和夏季季节反相变化关系,即在90年代中期以前后,中国南方降水春季年代际减少,夏季年代际
利用1979—2012年欧洲中心月平均的ERA-Interim 资料和1979/1980—2007/2008年中国733个气象台站的积雪观测资料,采用计算标准差、经向梯度等方法对东亚地区的地面温度场、风场、积雪日数以及低层温度场、风场、相对湿度场进行考察,并且考虑风向频率和矢量风的分界线,分析东亚副热带冬季风南边缘带的存在性问题。结果表明:温度场、风场、相对湿度的标准差场或经向梯度场均在我国华南有
本文基于海气多要素资料,对比分析了两类El Ni(n)o 事件(中部型,简称CP;东部型,简称EP)发展年的印度洋海温异常特征及印度洋偶极子(简称IOD)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两类El Ni(n)o 事件的发展年均有IOD 出现的可能,EP 事件与IOD 有较强的线性正相关,CP 事件则与IOD 无紧密联系.在发展演变过程中,EP 期间的IOD(简称EP-IOD)由春季的海盆尺度的冷海温发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