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研究背景: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是城市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状况关系到城市地区,甚至整个生态系统的安危.目前我国的农村地区普遍缺乏规划,人居环境、生态环境较差。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将直接影响农村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国已建立起由全国、省、市、县、乡5 个层次构成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对宏观层面的土地利用,管理和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地区的土地微观管理,与相关规划协调等凸显出不足,编制操作更为具体、管理更为精细的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具有现实意义。(2)研究目的:村一级的土地利用规划能更好发挥规划的控制和引导作用,落实土地用途管制措施,切实指导农村地区的土地资源利用。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农村土地利用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这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将生态理念融入农村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当中,有利于实现农村发展模式的合理跨越,用生态理念指导广大农村地区健康的发展,开辟一条生态化发展道路,实现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相关生态学理论构建:根据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与生态学方法内在契合的基础上,以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理论,关键种理论,食物链与食物网理论,生态系统耐受性理论等生态学方法为切入点,对农村生态系统中如何构筑生态产业链以及怎样实现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循环进行分析。(4)生态学理论的运用:根据生态学理论,对武新村的土地的生态容量、土地利用敏感度、生态阈值等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计算区域人口规模和各类、各业用地规模,按照生态最适宜的原则对土地不同功能区进行合理布局。根据武新村土地资源现状和社会发展水平,设定生产条件、土地生产力及人均生产水平参数,计算出人口规模,结合态足迹理论,根据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等物理空间的面积乘以相应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得出生态空间面积的生态承载力。依据关键种理论,选择"关键种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关键种产业传输的物质能量最多、规模庞大,初步计算出"关键种产业"的用地规模.依据食物链与食物网理论,分析农村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信息流动的规律,确定生态产业链,并确定各产业在类别、规模和布局。依据生态系统耐受性理论和生态适应性理论,进行综合生态敏感度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建设用地进行选择,并对生态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布局的生态适宜性进行分析。(5)研究结论:本文应用生态学理论,对武新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设计了生态适宜的村级土地利用规划,规划期末的生态用地为885.68 公顷,工业用地为158.86 公顷,居住用地为21.93 公顷,其他用地为20.54 公顷。本文以武新村为研究对象,将生态学生态学方法在运用在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中,希望为生态脆弱的农村地区提供方法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