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一种实用治法:肠道吸附法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七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dhbrth565657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肠道吸附法不能明确划归中医八法之一,但它又是实实在在的一种治法,尤其是张仲景著作中多有体现,总体上属于驱邪类。肠道吸附法既有下法之效,也有清、消法之用。在现代医学中,肝脏、肾脏功能不全,或者尿道疾病,往往导致有毒物质蓄积,如血氨升高,肌酐升高和高血钾等,小便不利尤其少尿或者无尿时,病情进展较快。这类疾病古人是怎样治疗的?从论治体系相对较完整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来看,通过肠道将有毒物质和水等排出体外是常用治法,如少阴病(少阴病本属虚)用大承气汤,黄疸病用大黄硝石汤、栀子大黄汤、硝石矾石散等。当然,这种治疗可能只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甚至有些药物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是有毒的,不适合的,但对于古人而言,急则治其标,可以缓解症状。现代临床尿毒症用大黄等灌肠,可以明显延缓透析周期,也说明通过肠道治疗这类疾病的确有效,跟古人的方法不谋而合。本文主要探讨肠道吸附作用,至于药物的其它功效,如止血、止痛暂且不表。
其他文献
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间不欲饮食、甚至拒食的一种常见病症。临床以食欲不振为主要特征。尤以1-6岁小儿多见,其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差异,若因外感,或某些慢性疾病而出现的食欲不振者,则不属于本病范围。本文采用小儿推拿疗法加四缝穴刺血,治疗本病125例,浅谈了取得的疗效。
小儿从出生到成年,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无论在形体、生理、病理等方面,都与成人不同。年龄愈小这些特点表现的越明显。本文介绍了小儿的生理特点和病理特点,浅谈了小儿推拿保健法的具体操作方法。
小儿秋季腹泻多发于秋冬季节,因多发于秋季而得名,多由染轮状病毒引起,以2岁以内的婴幼儿多见,本病具有传染性。小儿由于各脏器娇嫩,免疫功能地下,对该病防御能力低因此易受感染而发病。其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水样便、蛋花样便等,常伴呕吐、食欲不振、小便量少、轻微发热等症状。本文运用三清运推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浅谈了取得的临床效果。
小儿腹泻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本文介绍了婴幼儿易感腹泻和厌食的因素,分析了捏脊手法治疗小儿腹泻、厌食的过程,浅谈了临床观察体会。
理中汤出自《伤寒论》“太阴病的证治"395条云:“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385条亦云:“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丸剂变成汤剂者为理中汤。本方是治疗寒客中焦的代表方。如脾胃素虚,寒湿内阻,或寒湿直犯中焦,或三阳病误治失治,均可损伤脾胃,以致寒客中焦,寒湿内盛,运化失职,出现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舌质淡
营卫是《内经》用阴阳哲理解释人体气血循环中体用问题的一种假设,无质可求,无形可见,绝非解剖所能取证,而是根据客观存在的色、脉、证推究人体气血运行输布及其效应的一个纲领性表现形式。《伤寒论》中虽无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之名,然确有其具体应用,只不过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明确提出而已。《伤寒论》非常重视营卫二气的功能,并将其盛衰与中焦脾胃功能紧密联系起来,只有中焦脾胃功能正常发挥,营卫之气才会旺盛畅行。
仲景大黄、杏仁药对的作用,体现了肺与大肠的表里关系,为后世继承和发展,现代对此药对的运用主要体现于宣白承气汤方,多用于肺炎类疾病,而明确提出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几乎为空白,有待于临床和实验室的进一步研究。
腹痛是临床常见证之一,《金匮要略》对于腹痛的论述及辨治用药,散见于有关篇章,大部分方药至今仍广泛用于临床,且疗效显著。故有必要探讨其用药规律及特点,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本文仅就书中腹痛用药规律及特点,做一探讨。
半夏泻心汤出自仲景《伤寒杂病论》,因其配伍精当,效专力宏,故后世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但笔者认为,对于仲景治疗脾胃病的名方——半夏泻心汤,还存在较多认识上的误区,有待进一步商榷。本文深入的探讨半夏泻心汤的病机、配伍特点、临床应用等方面,对于临床大有裨益。
随着中药应用得越来越广泛,近年来对常用中药的不良反应的报道越来越多。比如云南白药中毒可引起少尿、无尿、血尿、蛋白尿、血尿素氮及肌酐增高,甚至发生急性肾衰竭而致死亡。因此,中药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不仅在于药物本身的毒性,也在于用药不当所造成的损害,可以说凡是药品,就会有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本文分析了中药的毒副作用原因,就如何正确认识中药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科学地合理使用中药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