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的快速增长,以及我国电力市场改革进程不断深化,重构新型电力能源体系的问题逐渐进入人们视野.截止2015年底,我国风电装机容量累积达1.29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达4318万千瓦.与此同时,弃风、弃光问题不可忽视.2016年上半年全国风电弃风电量175亿千瓦时,同比增加101亿千瓦时,平均弃风率15.2%;弃光电量约18亿千瓦时.通过发展大规模电能转化于储能技术,调节与控制电力能源的产生、输送与消纳的全过程,尤其是通过不同能源形式之间的高效转化,实现不同能源的互联互通,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战略方向.使用大容量全钒液流电池储能装置,发展分布式微电网在用户现场(或靠近用电现场)配置,以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作为电源,实现自我控制、保护和管理,既可以与外部电网并网运行,也可以孤立运行,成为缓解上述问题,建设“扁平化”电网结构的重要技术途径.此外,通过电解水将电能转化为氢气,与天然气混合后成为加氢天然气,最终以燃烧方式释放能源;既有利于大规模转化、长时间储存,又能够远距离输运.该方式具有直接形成商业化应用的可能性,但是,需要和天然气资源开发与管网建设同时考虑,电解水过程的能耗尚需进一步降低.在大容量全钒液流电池、燃料电池,以及新型电解水制氢过程,对高导电性、高稳定性、高离子选择性、低成本的膜技术发展提出迫切需求.本文从电化学技术原理出发,分析电化学过程与膜分离技术的必然联系,结合本课题组近年来的科学研究工作,以全钒液流电池、燃料电池、电解水制氢过程为例,论述膜内传质与选择性的具体表现,尤其是电化学过程对膜材料耐腐蚀性的特定要求.希望对电膜材料与过程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建立新型电力能源体系发展与膜分离科学研究之间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