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了解机动车尾气等人为排放对上海大气细颗粒物组成特征的影响,使用大流量采样器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采集了PM2.5样品,使用离子色谱分析了水溶性离子(Cl-、 NO2-
【机 构】
:
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上海,200444
【出 处】
:
第十二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机动车尾气等人为排放对上海大气细颗粒物组成特征的影响,使用大流量采样器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采集了PM2.5样品,使用离子色谱分析了水溶性离子(Cl-、 NO2-、 NO3-、 SO42-、Na+、NH4+、 K+、 Ca2+、 Mg2+)的浓度,采用碱性过硫酸盐氧化和分光光度计测量了水溶性总氮(WSTN)的浓度,探讨了水溶性无机离子、水溶性有机氮(WSON)的浓度水平、季节分布及其来源特征.结果表明,上海大气PM2.5中水溶性总氮的含量在春、夏、秋、冬四季分别为8.59 μgN/m3、6.32 μgN/m3、8.82 μgN/m3和14.17 μgN/m3,含氮物质已成为PM2.5质量的主要部分;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以及电厂、锅炉等尾气脱硫措施的实施,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上海PM2.5的主要来源,冬季水溶性离子的NO3-/SO42-质量浓度比普遍大于1.0,平均值为1.5,部分时段甚至大于2.0;除NO3-和NH4+等无机氮外,PM2.5中含氮物质的很大部分为含氮有机物,WSON的年平均浓度为2.23 μgN/m3,占WSTN的26%.WSON的浓度冬季较高、夏季较低,而WSON对WSTN的贡献夏季最大,秋季次之,冬季最小.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上海PM2.5中的WSON与铵根和硝酸根有很强的正相关,与水溶性钾离子也存在较强相关性,与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之间存在较弱的正相关性,但与钠离子、钙离子等矿物组份之间的相关性较差,说明上海PM2.5中的WSON主要来源于人为来源污染物的二次转化以及生物质燃烧.潜在源分析(PSCF)的计算结果表明夏季和冬季时上海PM2.5中的WSON主要来自浙江、安徽等地陆源污染物的输送以及上海本地的污染排放;春季和秋季时华北地区陆源污染物经由黄海的污染输送对上海PM2.5中的WSON有显著影响.
其他文献
近年来,运用激光雷达对大气气溶胶进行遥感观测已经逐渐普及。激光雷达可以测量气溶胶的的诸多信息诸如浓度,类型,边界层以及和气候的相互作用[1]。传统的激光雷达观测局限
東亞地區環境空氣品質的惡化(如:中國大陸灰霾、亞洲沙塵暴和中南半島生質燃燒等),與工業排放、自然揚沙及農業火耕具有高度的相關.在特殊氣象條件下,從這些污染源排放的
Day-night PM10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t Xi'an from 20 December 2006 to 28 October 2007 to measured PAHs levels using a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The Xi'an City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 (the Guan-Zhong-GZ region) in westem China have been suffering severe air pollutions during wintertime in recent yea
1359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18 May, 2013 to26 May, 2014, in the suburb Nanjing,China.We analysed the water-soluble ionsand found that:secondary inorgan
为研究矿冶城市黄石市大气PM2.5中元素的污染特征和来源,2012年3月31日到2013年2月24日期间,利用小流量便携式Mini Vol(Air Metrics Corporation)在湖北理工学院环境学院
采集燃煤电厂周边不同风向气溶胶样品,使用透射电镜-能谱仪观察单颗粒的特征。根据颗粒的微观形貌、化学组分及电子束作用下的稳定性,将颗粒物分成9种类型:富Si、富Ca、富S
利用WRF-Chem(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coupled with Chemistry)模拟研究了2013年12月长江三角洲一次雾霾事件中气溶胶的直接效应对气象要素和大气污染
采集并分析了生物质燃烧气溶胶经500W汞灯光照后碳组成的变化,辅以光照后吸光度、荧光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生物质气溶胶经光照后,生物质气溶胶中TC、OC、DOC的浓度均呈下
大气细粒子(PM2.5)表面有机活性物质主要来源于海洋飞沫(自然源)、化石燃料的燃烧、生物质的燃烧以及人为污染源的排放,其分子的亲水与疏水特性会影响大气细粒子的表面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