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开展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状况调查以及耐药机制、传播机制的深入研究,为控制细菌耐药传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标准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测定“2007-2008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中心监测”项目收集肺炎链球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进行临床常用药物敏感性分析和大环内酯类耐药表型分析;通过PCR检测特异基因片段确定肺炎链球菌血清型;通过对肺炎链球菌7个管家基因的测序,将测序结果提交MLST数据库(http://www.mlst.net),来确定菌株的ST型;通过脉冲场电泳(pulsed-field gelelectrophoresis,PFGE)进行菌株的同源性分析;针对目前常见的大环内酯类耐药机制,分別设计引物,以PCR进行耐药基因及可能相关转座子检测;根据以上测得的菌株表型及ST型,对菌株分类,每类挑选代表菌株,对耐药基因及所在转座子测序,以确定耐药基因所在转座子;通过接合试验考察耐药基因的传递情况。
结果:本研究对2007-2008年全国13座城市14家医院的237株肺炎链球菌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测定,其对大环内酯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达到90%左右。耐药表型、血清型及ST型测定结果显示:大环内酯耐药肺炎链球菌表型以cMLSB为主,占96%。主要血清型为:19F型,占35%。共检测到91个ST型,其中56个为新ST型,最主要的克隆组为CC271,占28.5%。54株CC271克隆组细菌的同源性分析显示存在2个克隆,其中A克隆又存在7个亚型,以A1型为主。耐药基因检测显示,42.5%的耐药菌同时携带两种大环内酯耐药基因。
结论:我国三甲医院患者分离的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率很高,其中最主要的流行株是ST271克隆株,在9座城市均有检出。其特点为:血清型为19F,表现为对大环内酯、克林霉素、四环素、头孢菌素类耐药,携带erm(B)和mef双耐药基因且同时存在于转座子Tn2010上。此克隆株推测由Taiwan19F-14克隆株获得erm(B)基因产生,由于其多重耐药性,对此克隆株的播散应引起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