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倍体栽培棉×二倍体野生棉PMC-gDNA-FISH研究

来源 :中国棉花学会2002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洲棉石系亚一号gDNA为探针、陆地棉或海岛棉与二倍体野生棉的种间杂种F<,1>的PMC、陆地棉TM-1体细胞染色体等为靶DNA,探索成功棉花gDNA-PMC-FISH的实验技术方法.gDNA-PMC-FISH和gDNA-somatic-FISH结果均显示,所有图像可明确地区分探针的杂交信号和非杂交信号.有的杂交信号显示于整条染色体,有的与非杂交信号在同一染色体,二者界线清晰.三倍体杂种的两种类型部分二阶体或多价体出现杂交信号的染色体与非杂交信号染色体的配对,表明有A亚基与D或C亚组的染色体配时,且A与D亚组染色体存在少部分片段易位.在ADD型(四倍体栽培棉与D染色体野生棉的杂种)两个三倍体种间杂种PMC-FISH中期I中,单价体少,二价体居多,有少部分的多价体出现.二价体和多价体基本上集中于赤道面上,单价体则主要分散在两极.在ADC型(四倍体栽培棉与C染色体组野生棉的杂种)两个杂种中,单价体多,二价体少,在D、C组中A亚组染色体易位的片段更多.4个种间杂种PMC-FISH引人注意的现象是A亚组染色体片段以不同方式单向"嵌入"D或C染色体.在陆地棉TM-1的somaic-FISH中,细胞分裂的中期或间期核都可以清楚的观察到显示杂交信号非杂交信号各26条染色体,为证实前人四倍体双二倍体起源的推论提供了直接证据.此外,有2~4对显示红色杂交信号的染色体比显示蓝色信号非杂交信号的染色体要小(相对长度),说明四倍体棉种A亚组染色体并非全部大于D亚组染色体.
其他文献
正确认识和调控树种间相互关系是成功营造混交林的关键,本文总结了近年的研究成果,对人工混交林树种间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再认识.混交林树种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方式,本文主要揭示了在混交林树种间发挥重要作用的生理生态关系和生物化学关系的作用机制.同时指出混交林树种间多种作用方式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一种类型的混交林中可以是一种或几种最主要的作用方式在起作用,但也离不开其它次要作用方式的影响,混交林最终
以自育的抗病核不育洞A型两用系统A2(含ms不育基因)为母本,引进抗虫品系,通过杂交转育,结合病圃、网室和大田的选择,获得具有抗病、抗虫及综合性状优良的洞A型抗虫不育系抗A3.新的核不育两用系具有高抗虫性、抗病性、丰产、优质等多种优良性状,可大幅度提高制种产量、降低制种成本,加速抗虫杂交种的推广利用.
通过对天然彩色棉遗传基础的研究表明,天然彩色棉纤维色素受遗传基因控制,天然棕色棉纤维性状表现为不完全显性单基因控制,天然绿色棉纤维性状表现为由一对不完全显性主基因控制.天然彩色棉纤维色素的形成和积累与色素合成酶基因在纤维细胞中的特异性表达有关,在纤维初生壁伸长期时,天然彩色棉的纤维色素与白棉花一样均为纯白色,当进入纤维的细胞壁加厚期时,逐渐显现出很淡的色素,直到纤维充分成熟(即吐絮)时颜色才达到最
通过对棉花新品种(系)试验、示范(保纯)繁殖过程中影响保苗与壮苗措施的因素分析,同时提出了对路的棉花新品种(系)试验、示范(保纯)繁殖保苗与壮苗措施,对棉花新品种(系)试验、示范(保纯)繁殖保苗与壮苗工作有较强的针对性与适应性.
利用抗虫两用系抗A3作母本,优质、高产品系作父本,采用密蜂传粉代替人工授粉.结果表明:适宜的蜜蜂传粉单株成铃数和人工授粉相当;蜜蜂传粉对衣分没有影响;父母本种植比例大于1:6时,母本结铃下降;不同种植规格和人工授粉相比均可达到增收节支的目的,其中父母本种植比例为1:4时增收节支最高;隔离区应在1000米以上.
用中棉所12与美国双隐性核雄性不育系(msms)回交,培育了主要以中棉所12为遗传背景的双隐性核不育系,然后通过杂交转育将抗棉铃虫Bt基因转入到该不育系中,选育出抗虫双隐性核雄性不育系-中抗A(农科鉴字125号);此不育系统综合性状好,高抗棉铃虫,所配杂交组合优势明显,增产替力大;同时研究了中抗A蜜蜂辅助传粉的制种效果.
用四次重复的对比法试验,以蕾、花、铃的然害为主要试验指标,以常规棉鄂棉18为CK,研究三个抗虫棉的抗虫性.结果表明:太D8、抗虫王2号和南抗3号蕾、花、铃合计危害率分别比CK低82.9、79.1和44.9个百分点;太D8和抗虫王2号达极显著水平,南抗3号达显著水平;在供试验材料中,太D8和抗虫王2号抗虫性优虫于南抗3号,太D8的蕾、花、铃合计危害率比南抗3号低,且达到显著水平;从丰产性和抗虫性的结
本文介绍了湖北省农科院开展棉属种间杂交育种的研究,创造引进了一些远缘杂种,通过对远缘杂种后代的回交转育和定向选育,获得了多个具特殊性状的代异材料.
采用北疆棉区自育早熟品种和引进的黄河流域棉区中早熟品种,在新疆气侯生态条件下,研究了棉纤维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和纤维素含量的变化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无论北疆自育早熟品种还是内地引进中早熟品种,棉纤维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均在花后7~14d达到最大值,随后迅速下降;纤维素在花后14d左右开始大量合成,至叶絮期含量达最大值.不同品种类型间表现为,早熟品种棉纤维可溶性糖转化高峰期较同期的中早熟的中
NaC1胁迫下,棉花体内以阳离子Na为主要毒害因子,耐盐性不同的棉花根、茎、叶内Na积累量存在显著差异,Na含量吸收和累积最多的部位是:不耐盐材料的根、耐盐材料的根和叶、强耐盐的叶.不同耐盐性的材料从外界吸收的Na总量就全植株来讲大致相同,只是在体内各器官司的分布存在差异;低浓度NaC1(0.2﹪)下,不耐盐、耐盐材料的全植株Na量分别上升1.9倍和2.9倍;高浓度NaC1(0.4﹪)下,不耐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