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猪屎豆(Crotalaria pallida Ait.)是我国南方地区的多年生小灌木,茎叶可做绿肥和饲料.最早于1979年在我国广东博罗县猪屎豆上发现丛枝病的发生,并通过电镜观察证明在病叶脉筛管内存在大小为90~100 nm的植原体细胞[1].但之后一直未有此病害的进一步的研究报道.作者分别于2004年11月和2005年2月首次在海南三亚发现了猪屎豆丛枝病的发生与危害.本研究采用DAPI荧光显微镜
【机 构】
:
中国林业科学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保护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1 中国
【出 处】
: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屎豆(Crotalaria pallida Ait.)是我国南方地区的多年生小灌木,茎叶可做绿肥和饲料.最早于1979年在我国广东博罗县猪屎豆上发现丛枝病的发生,并通过电镜观察证明在病叶脉筛管内存在大小为90~100 nm的植原体细胞[1].但之后一直未有此病害的进一步的研究报道.作者分别于2004年11月和2005年2月首次在海南三亚发现了猪屎豆丛枝病的发生与危害.本研究采用DAPI荧光显微镜技术和PCR技术,对海南猪屎豆丛枝病样进行了鉴定,扩增了此植原体16S rDNA、16S-23S rDNA ITS、23S rDNA,并进行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
其他文献
指出了植物疾病既具有破坏性,同时也具有可利用性.近百年来植物病原物作为研究工具如TMV和PSTVd在生命科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载体源如Ti质粒和目的基因控制组件如CaMV 35S启动子启动和促进了植物基因工程,植物病原物及其产物在发酵工业、有害植物防除、战争武器和疾病治疗等方面也得到了有效利用.植物病原物是一个重要的生物资源库,今后必将得到更多的发掘利用.
为了治理猖獗危害棉花的抗药性棉铃虫,转Bt基因棉(如国抗1号等)应运而生,并迅速在生产上广泛推广应用.作为害虫综合治理的主要组成部分,转Bt基因棉在棉铃虫等棉花主要害虫的有效控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转Bt基因棉问世以来,随着其种植面积的扩大,人们对其抗虫性时空表达、抗虫效果等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从而对转Bt基因棉有了进一步认识.Bt基因作为外源基因整合到棉花基因组内,其表达受基因结构、基因插入位点
由于葫芦科作物病毒发生普遍,对生产造成极为严重的为害.轻者造成减产,影响品质;重者植株生长严重受阻,不能结果.抗病毒一直是葫芦科作物品种选育的重要目标.有些葫芦科作物已经育成了一些抗病毒品种,如西葫芦;有一些如西瓜、甜瓜,目前仍然缺乏抗病毒品种.作者对西葫芦品种"夏秋王"(由Graceseed公司提供)在温室进行了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ZYM
通过2003~2005年吉林省大豆新品种(系)对大豆花叶病毒病的抗性总体评价,初步明确近3年来,吉林省大豆新育成的品种和后备材料,普遍较抗大豆花叶病毒病.在5个不同生态区内,新品种(系)抗大豆花叶病毒病的抗性水平由高到低排序:四平地区>长春地区>吉林和白城地区>通化地区.前两个地区抗源丰富.品种抗性以抗弱毒株系为主,抗中毒株系居中,感强毒株系比例较低.表明吉林省目前流行的病毒株系仍然是弱毒株系,伴
植物病害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人类防治植物病害的主要途径是利用抗性资源,通过常规育种的方法培育抗病品种.但由于植物抗病性的复杂性,再加上常规育种途径本身的局限性,抗病育种一直是农业生产上的重大难题.自1992年Johal和Briggs[1]克隆了第一个抗病基因(R基因),迄今已有30多个R基因被克隆,植物R基因是分子植物病理学和植物基因工程研究的热点之一.R基因的克隆及其在抗病反应中的作用
植物线虫具有广泛的寄主,与寄主的关系隐蔽、复杂,常造成巨大农林业损失.植物以信号系统为中介启动抗性基因抵御线虫侵染,目前已克隆到多个抗线虫基因.根结线虫、孢囊线虫等固着型寄生线虫在寄主维管系统建立取食位点,诱导植物细胞异化为多核的取食细胞.在取食位点建立过程中寄主基因表达发生变化,已发现有50个以上的基因表达发生上调,另有部分基因表达下调或受抑制.植物受线虫诱导的基因可分为植物生长发育相关基因和建
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是雀麦花叶病毒科(Bromoviridae)黄瓜花叶病毒属(Cucumovirus)典型成员,是世界范围内分布最为广泛的一类植物病毒,能够侵染1000多种植物,严重影响它们的产量和质量,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M株系(M-CMV)是CMV的一个变异毒株,最早由英国一个研究小组分离到,是CMV致病性最强的一个株系,能引起烟草发病叶片
进口种苗经常携带有害生物,对我国的相关产业发展造成威胁.本文对以质量著称的荷兰进口郁金香种球采用生物学测定法、双抗体夹心酶联(DAS-ELISA)法和反转录PCR(RT-RCR)扩增法进行病毒病的病原检测,结果在样品上发现了我国二类检疫性有害生物南芥菜花叶病毒.
甘蔗黄叶病1989年首先发现于美国夏威夷,现已证明在世界多个蔗区发生,已知在甘蔗上造成严重产量和含糖量损失[1,2].在2000年发布的ICTV第七次报告上,将该病的病原病毒命名为甘蔗黄叶病毒(Sugarcane yellow leaf virus,SCYLV)[3].2004年,ICTV第八次报告将其确定为黄症病毒科(Luteoviridae)马铃薯卷叶病毒属(Poleroviruses)成员[
在病毒研究领域,有关RNA病毒,特别是动物RNA病毒的种群遗传特点已有相当多和相当深入的研究,一般认为,植物RNA病毒与动物RNA病毒类似,其种群,甚至同一个分子克隆后代群体实质上是由围绕一个或几个保守序列(consensus sequence)的一群序列突变体的集合,这些变异体序列相近但不完全一致,变异体的分布是复杂而且处于不断变化中.有人将RNA病毒这种种群遗传结构特征称之为准种(qua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