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石羊河流域已成为生态环境破坏最严重的区域,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石羊河流域症结的根本出路.本文就从石羊河流域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入手,分析建设节水型流域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并提出只有通过真正意义上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才能很好地解决石羊河流域水资源过度紧缺的问题,对全流域生态的恢复提供一条治理途径.
【机 构】
:
甘肃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兰州 730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羊河流域已成为生态环境破坏最严重的区域,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石羊河流域症结的根本出路.本文就从石羊河流域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入手,分析建设节水型流域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并提出只有通过真正意义上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才能很好地解决石羊河流域水资源过度紧缺的问题,对全流域生态的恢复提供一条治理途径.
其他文献
人口数量增加,人类活动频繁,农牧业发展,特别是灌溉农业的发展,水资源的浪费,造成河西地区内陆河来水量逐渐减少,地下水位逐年下降,生态环境逐年恶化,锁阳城、骆驼城、黑水国成了遗址,居延海干涸了,民勤将成为第二个罗布泊.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必须根据全国的自然地理实际,划分不同的功能区,河西地区应该是环境保护和修复区,而不是农牧业生产区,将河西地区
石羊河是我国内陆流域中人口最密集、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用水矛盾最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流域之一.石羊河流域生态恶化的问题已严重威胁到河西走廊的生存和发展.省委书记陆浩指出:“根本出路在于节水.”要从根本上遏制石羊河流域生态恶化的趋势,必须做好节水这篇文章,在实施好应急项目的同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采取关井压田的断然举措,发展草畜产业,实施劳务输出和生态移民,深化水权制度改革,协调解决好经济
石羊河流域源头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是武威乃至河西绿洲灌溉农业的“天然水塔”和绿色保姆,源头生态修复和荒漠化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是整个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环节、治本之策和当务之急.源头治理的关键是要实施源头综合治理项目、建立水源涵养林补偿机制、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发展特色产业,从2007年起,经过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的综合治理,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 “三化”草地得到全面治理,水土流失
凉州区位于石羊河流域中上游,面积是全流域的12.2%,人口却占到50%.境内干旱指数12.6.现状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9.616亿m3,其中地表7.53亿m3,地下(包括重复利用水)约为2.86亿m3,不考虑其他用水,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的35%,属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该流域的生态问题,归根结底是水资源的匮乏和分配问题:一方面是本身水资源短缺,正常年份不考虑分水平均
针对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农业灌溉用水现状,对农业节水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加强节约用水的几条措施建议.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地下水严重超采,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石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已超过其承栽能力,要解决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建议采取强化水资源通一管理、保护水源涵养林、实行生态移民、加大节水灌溉推广力度、外流域调水等措施,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探索石羊河流域水资源转化和消耗规律,为今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新的思路,提出了目前流域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实行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建立合理的水权制度,适当调整水价;控制人口增长;加快外流城调水.实现流域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石羊河流域地表径流逐年减少,地下水超采严重.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以石羊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为出发点,在现状条件下提出了石羊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有效办法:整体规划,统一管理;削减地下水的开采量;规范旧井更新改造程序,加强机井管理;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完善水价结构和水费收缴方式;完善水权制度与水权交易市场;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并且要大力提倡节约用水.
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增长过快以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了石羊河流域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又极大地影响了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在遵循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的前提下,标本兼治,统筹兼顾,合理利用水资源及土地资源,巩固现有绿洲,保护沙漠,防治土地沙化,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建立健全植物多样性和生物稳定性系统,减少人为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等一系列措施是遏制石羊河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途径.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过度开发是造成民勤绿洲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为缓解绿洲农业生态用水的矛盾,就绿洲内部而论:一、建立灌区上游井水灌,中游井河水混灌和下游河水灌的调控灌溉水系统.二、调整绿洲内部结构,泉山区适当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并实行轮歇耕作制度;湖区多发展棉花、茴香和中药材等耐干旱、盐碱的作物,并实行草田轮作制度.三、贮水灌溉、用地养地结合,预防“潜在”盐渍化“复活”.这样以维持稳定的绿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