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超声在麻醉实践中应用逐渐普及,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超声引导神经阻滞;超声引导动脉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超声评估通气困难;超声进行气道管理;TEE在心脏及非心脏手术中应用;诊断胸腔积液、气胸、肺不张(治疗前后评估);检查胃和膀胱容量(饱胃、尿潴留).本文介绍超声引导下动静脉穿刺置管的优点、技术和并发症的预防.
【出 处】
:
第十次全国麻醉学与复苏进展学术会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声在麻醉实践中应用逐渐普及,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超声引导神经阻滞;超声引导动脉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超声评估通气困难;超声进行气道管理;TEE在心脏及非心脏手术中应用;诊断胸腔积液、气胸、肺不张(治疗前后评估);检查胃和膀胱容量(饱胃、尿潴留).本文介绍超声引导下动静脉穿刺置管的优点、技术和并发症的预防.
其他文献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是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损伤或功能障碍所激发或引起的疼痛.作为一种慢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有7%~8%的发生率,给医疗、社会和经济带了沉重的负担.
NMDA受体(NMDA receptor,NR)是谷氨酸受体的离子型受体,参与快速兴奋性突触传递、神经递质释放、突触长时程增强等生理活动.NMDA受体的可逆磷酸化是其活性调节的根本方式.SFKs家族酪氨酸激酶Fyn调节NMDA受体的磷酸化,同时也是多种信号通路调节NMDA受体活性的交汇点。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Fyn是有选择性的调节NR2B受体的功能。Fyn影响突触可塑性的闭值曲线,并且通过NR2B依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是麻醉手术后出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常见于接受大手术、急诊手术的老年患者.多种因素均可诱发POCD,高龄是目前公认的危险因素,已有研究表明,年龄大于65岁的患者POCD发生率是年轻人的2至10倍.有理由认为IR在POC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是其发病机制之一。目前已有报道证实了针对IR的治疗
骨骼肌的随意运动和肌张力的维持都有赖于神经、肌肉结构和功能以及神经-肌肉兴奋传递的正常.神经和肌肉为可兴奋组织,电刺激或化学刺激致细胞膜去极化则可以引起兴奋在膜面上进行扩布性传导,兴奋在神经或肌肉上的传导是一种电兴奋传导,而兴奋从神经传递至骨骼肌则要经历电-化学-电的转换过程.综上所述,nAChR易受到烧伤、截瘫、感染、老龄等因素而发生异质化改变。阐明nAChR异质化的发生机制有利于指导非去极化肌
关于微创心排出量监测,自从1970年,Swan和Ganz博士将肺动脉漂浮导管(Swan-Ganz导管)引入临床之后,心排出量监测就成为了围手术期最重要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手段之一.围手术期肺动脉漂浮导管(PAC)监测广泛应用于一些大的心血管手术和伴有明显心血管疾病的非心脏手术,也适用于创伤、脓毒症和其他危重病患者.40年来,PAC已经被公认为是监测心排出量的"金标准".展望未来,血流动力学监测将不仅仅
呼吸管理一直是麻醉医师围手术期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从上气道、下气道到肺、胸壁和膈肌,从呼吸功能、困难气道的评估到人工气道的建立、机械通气的实施与撤离,无不与呼吸管理有关.其重要性以及所占麻醉医师工作的比重不亚于循环管理.
麻醉学发展日新月异,麻醉学正逐渐成为医院发展的平台与枢纽学科,涵盖临床麻醉、危重病医学与疼痛诊疗等多学科亚类.临床指南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规范化文件,已成为影响临床实践的重要文件.
急诊医学服务人员对于气道(airway)、呼吸(breathing)和循环(circulation)即ABC复苏三步骤非常熟悉.然而,对心搏骤停的生理研究导致了人们对ABC复苏三步骤的顺序进行了调整.虽然有效氧交换对心搏骤停患者的存活十分重要,但是维持冠状动脉和脑血流灌注已经替代气道管理成为心搏骤停患者复苏时需要达到的首要目标.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是指患者睡眠时反复出现部分或完全的上呼吸道梗阻,表现为不短于10秒的周期性呼吸暂停或者低通气,又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本综述通过回顾国内外文献,总结了osa患者的解剖及病理生理,诊断和筛查,围手术期麻醉风险防范和管理。
围手术期胃内容物的误吸是十分严重的麻醉相关并发症.其在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发生率介于不足0.1%至19%之间,这取决于患者的状态和手术的复杂程度.吸入性肺炎会导致严重的术后并发症,甚至长期应用呼吸机而无法脱机,以及高达5%的院内死亡率.术前床边超声评估胃内容物的质和量对于减少麻醉带来的误吸风险意义重大,但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例如,麻醉医师利用这一方法是否能够准确识别有误吸风险的患者。床边超声是否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