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标准物质具有一种或多种足够均匀和很好确定了的特性值,它对量值传递和检测工作的质量保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述了标准物质的分类、保存和在实验室质量管理中的作用,研究了在实验室中如何对标准物质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机 构】
:
Center of Product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of Gansu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标准物质具有一种或多种足够均匀和很好确定了的特性值,它对量值传递和检测工作的质量保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述了标准物质的分类、保存和在实验室质量管理中的作用,研究了在实验室中如何对标准物质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其他文献
经过研究和借鉴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的经验,针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传统的专业实验课存在的弊端,提出了改革专业实验课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加学生参与自主性,并完善实验室配套设施等建议。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实现了专业实验课的工程化和综合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质量。
食用植物油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它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由于污染、掺假等原因,误食桐油、蓖麻油、矿物油导致中毒或不良反应的事件时有发生.目前食用植物油中蓖麻油、矿物油的检验方法不多,而食用植物油中桐油的检测方法虽然较多,但是适用性和定性准确度都不够.本文利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技术,辅以简便可靠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建立了测定食用植物油中掺(混)入桐油、蓖麻油、矿物油的确证分析方法
建立一种简单快捷,直接大体积进样,选用大容量阴离子交换柱Ionpac As23,碳酸盐缓冲液等度淋洗,抑制型电导检测器检测饮用水中的痕量溴酸盐的离子色谱法.实验结果显示:溴酸根离子与常见共存阴离子完全分离.溴酸盐含量在5-100ug/L范围内具有良好线性(r=0.9999),相对标准偏差(RSD<3.0%),方法的检出限为0.005mg/L,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7.8-100.6%.该方法操作简单、
建立了一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酱油中8种酚酸的方法.采用Angela MP-C 18(4.6×250 mm,5μm)色谱柱,以甲醇-0.1%磷酸水溶液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柱温40℃,流速为1.0 mL/min,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为280 nm.8种组分的质量浓度与其峰面积在一定的范围内 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7-0.9999,8种组分的平均回收率为80.92%-10
本文用亚甲蓝分光光度法对市场上的蒸、烤、炸类面制品中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烷基苯磺酸钠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当pH=7.5,乙醇浓度为50%,浸渍温度50℃、浸渍时间10min时,烷基苯磺酸钠的提取率最高.此方法测定面制品中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均较好,能够满足实验要求.此方法切实可行.
本项目建立了酸性橙、碱性橙、碱性罗丹明B、苏丹红Ⅰ、苏丹红Ⅱ、苏丹红Ⅲ、苏丹红Ⅳ、苏丹红7B、对位红九种非食用色素的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检测法,本方法解决了在监督监管非法商贩违法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色素时缺少检测方法和依据的问题,为我国打击非食品添加物滥用的情况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检测方法,灵敏度高(有较低的检出限,其中碱性罗丹明能达到0.5ppb级),采用耐高压微粒径短柱,在不降低分离度的同时提
复合薄膜食品包装袋若采用聚氨酯型粘合剂含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后者会迁移至食品中并水解生成具有致癌性的2,4-二氨基甲苯(TDA).本文采用GC-NPD法测定复合食品包装袋中的2,4-二氨基甲苯(TDA)的分析方法,结果显示:在0.000288~10 mg/L范围内,线性方程为Y=2E+06X+4069.4,R=0.9999,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检测限为0.000288mg/L,平均回收率
比较了两种测定花生中黄曲霉毒素(AF)的方法--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以乙腈-水(84+16)提取花生中AF,经多功能净化柱净化,UPLC/MS/MS法将净化液浓缩、定容后直接检测,HPLC法将净化液以三氟乙酸衍生后用带有荧光检测器的HPLC分离检测。结果发现,与HPLC法相比,UPLC/MS/MS法不需衍生化,分析时间较短,溶剂损耗更少,分
本文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食品包装材料中的16种多环芳烃.色谱柱为UltimatePAH-C18 4.6×250mm 5um,流动相为乙腈和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20nm,柱温为35℃,流速1.5ml/min,进样量20uL.最小检测浓度达0.04mg/L,回收率>80%,峰面积的RSD<3.0%,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具有快速、准确、高效等特点.
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目前乳品方面主要的质量问题。然后细致分析了我国乳品质量出现问题的乳品标准化方面的因素,最后对解决我国乳品质量产生问题的标准化途径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