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老积极开拓党领导创建的中央苏区的司法工作

来源 :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kezhu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从董必武同志的任命、审判机构的建立、审判原则与审判制度的确立及反腐败斗争四个方面,就董老积极开拓党领导创建的中央苏区的司法工作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中央苏维埃司法制度的建立的启示。
其他文献
我国《民法通则》及相应司法解释关于未成年人监护责任的承担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现状,在侵权立法的进程中,应当加以完善。应当承认未成年人主要指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具有侵权责任能力,能够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并根据未成年人的认知能力等因素设定宏观的注意义务标准;对于监护人,应当认定其承担的是一种过错责任,但是应当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在其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情况下不应承担责任;对于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
本文在认真地回顾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民法学界四次重大理论问题论争的过程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其中可以借鉴的经验,以期对中国的民法学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随着现代人权保护标准的国际化,以及残疾人领域系列法政策的转变,古老的禁治产宣告制度陆续退出各国民法。作为继受了禁治产制度的我国成年无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宣告制度,同样面临着诸多问题,建议未来民法典取消行为能力欠缺宣告制度,对行为能力欠缺的认定上,采取个案审查制,新设监护登记制度替代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宣告。
土地所有权乃是国家在涤除土地上的公共权力因素,使土地成为单纯的财产之后建立的私人对于土地的终极支配权。其本质只能在和国家的相对关系中去理解。所有权将土地在立法规制之外甚至人类认识之外的潜在价值归属于个人,确立了所有权享有的无条件性,从而建立起所有权人相对于国家的终极地位,所有权因此构成了国家权力的边界。
本文在借鉴两大法系国家群体组织名誉侵权的经验的基础上,对群体组织名誉侵权作出规定。探讨了群体组织本身原则上不得享有名誉权的一般原则,以及群体组织成员不得提起个人诉讼的一般原则。同时论述了三种群体组织成员不得提起个人诉讼的例外,即群体组织的规模较小、行为人的陈述涉及群体组织的个人成员以及多因素考量理论。最后阐述了我国群体组织名誉侵权的具体构建情况。
我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法人享有名誉权并受到保护,政府机关作为机关法人似乎也理所当然地受到名誉权的保护,然而本文认为,政府机关名誉权的存与废实为重大理论问题,现行法律之规定有待商榷;不仅如此,近年来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和媒体报道的渗入,司法实践中屡屡出现政府机关提起名誉权诉讼的案例,政府机关名誉权诉讼的
文章从人民法院正确审判的政治保障、法律保障以及制度保障三方面,对董必武同志的司法服务大局思想进行了综述。探讨了审判权与和谐社会构建之间的关系。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共同战斗中诞生、发展、壮大、成熟起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上,党所取得的任何一项成就,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为此,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的缔造者们也对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政权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作为新中国法制建设的拓荒者和先驱,董必武同志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察,并初步形成了一个思想体系,从这个体系中我们不难
董必武同志提出了应从不拒绝民意、不屈从民意和不漠视民意三方面正确对待民意。文章对董老提出的以上三个观点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以上观点对于今天司法实践中正确对待民意和处理好司法与民意的关系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民陪审制度是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体现司法民主的审判制度。文章综述了新中国人民陪审制度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我国陪审制度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完善陪审制度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