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少年刑法制度若干问题比较研究

来源 :中国法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ry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我国未成年人的犯罪率也强势骤增,问题凸现;由于国内理论对少年犯罪问题研究的不足,现有少年刑法制度的不完善,这一切让我们猝不及防。然而,德国、瑞士、意大利、日本、俄罗斯、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都已形成了较为完备、各具特色的少年刑法制度。所以,为预防、控制和减少国内少年犯罪,必须学习和借鉴外国立法。本文试图通过对外国少年刑法若干制度的述评、对比研究,以完善我国少年刑法,为加速我国法治进程尽微薄之力。
其他文献
根据我国刑法第224条之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的过程中,采取欺骗的手段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在当前的司法实践中,要正确地界定合同诈骗罪,就必须正确地界定本罪的罪与非罪。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加以界定。
金融资产配置是企业财务柔性构建的重要手段。企业集团借助内部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降低了对财务柔性的需要,从而对金融资产配置产生抑制效应。本文利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验证了上述理论逻辑,研究发现:集团企业与独立企业相比配置了更少的金融资产,企业集团对金融资产配置存在抑制效应,并且这种抑制效应在非国有企业中更显著。进一步检验外部环境的影响表明:抑制效应在金融发达地区及货币政策紧缩时更为显著。本文研究结论
在人、财、物广泛流动的今天,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犯罪活动呈愈演愈烈之势,合同诈骗罪是从普通诈骗罪中游离出来的一种新的犯罪形式,它与普通诈骗罪在构成上有共通之处,如行为人主观上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客观上都实施了“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但由于行为的具体手段、侵犯客体、危害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合同诈骗罪又具有其自身独特的属性,因而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本文拟就合同诈骗罪中的几个疑难问题予以分
近年来刑法学界对计算机相关的犯罪进行了不少研究,但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完善计算机犯罪刑法规定方面,对计算机网络犯罪的一些深层问题缺乏揭示,造成了对一些问题有意无意的忽视。事实上,计算机网络犯罪不仅是对现行刑法关于计算机犯罪的规定提出了问题,对于刑法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对这些挑战的回应方面的缺乏,不仅在司法实践中造成了刑事认定的困难,也使得相关的行政执法理论出现混乱。这种现象,直接
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为蓝本来考察,本文认为可以将国际社会在反腐败问题上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基本共识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一体化战略和现代化战略两大战略。中国应当借鉴其中有益做法,以完善反腐败措施,这既是中国反腐败斗争的迫切需要,也是中国履行国际义务的基本要求。总体上说,中国反腐败犯罪的发展方向应当是:真正确立反腐败犯罪的一体化刑事政策思想,制定专门的反腐败法,以全面规定反腐败措施,尤其是要全面完善反腐败
1998年10月5日,我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秦华孙代表我国政府正式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这充分表明了我国政府逐渐以开放性姿态顺应保障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之世界性潮流与趋势,并努力融人国际社会之鲜明立场。而该人权公约第三部分第6条第4项明确规定:“任何被判处死刑的人应有权要求赦免或者减刑。对一切判处死刑的案件均得给予大赦、特赦或者减刑。如何构筑适合我国国情的死刑赦免制度,无疑是我们必须直面
拐卖妇女、儿童罪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或者偷盗婴幼儿的行为。把人作为商品而进行买卖的行为严重地侵犯了他人的人格尊严,不仅是对被害人基本权利的严重侵犯,而且严重践踏了人类社会的基本伦理秩序,是对人类尊严的侵犯。根据刑法第240条的规定,拐卖妇女、儿童罪的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即任何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以构成本罪。一般来说,对拐卖妇女、儿童罪
数字技术发展催生新的发展模式,进而驱动产业经营数字化转型。集团财务公司作为服务集团产业投资融资的金融机构,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开展产业链金融服务的先天优势。本文在分析产业链金融三大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综合财务公司在应收账款质押、第三方票据贴现、单车现金融资等产业链金融服务业务方面的实践与数字化转型探索,通过分析内外部发展环境挑战,提出财务公司数字化转型建议。
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备受瞩目。12月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的意见》,要求将职业本科纳入现有学士学位工作体系。文件指出,职业本科和普通本科在证书效用方面具有等同价值,在就业、考研、考公等方面具有同样的效力。
报纸
证据,是认定案件的依据。证据,必须经过查证确实充分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法官在审理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中,应当慧眼识别“校人烹鱼”,竭力避免“赤马蒙霜”。本文略论对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审判的证据防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