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根据1999年6月4日人工消云外场试验的云物理实测资料,对消云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暖性层状云中,人工引入较大云凝结核有一定的消云效果.作业后,空中人员观察到作业区出
【出 处】
:
第五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1999年6月4日人工消云外场试验的云物理实测资料,对消云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暖性层状云中,人工引入较大云凝结核有一定的消云效果.作业后,空中人员观察到作业区出现云沟;云的微物理资料显示,作业区产生了雨滴,并开始下落,脱离云体;作业区的能见度稍好于对比区的能见度.
其他文献
本文进行了单温阶加温和连续加温两种方式的模拟实验,前者相当于封闭体系,后者相当于开放体系.对比了两者的油气产率,探讨了两者与自然界烃源岩生排烃过程之间的关系.实验结
油气地表地下地球化学是一门集油气地质理论和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基础应用学科,它主要研究地下深处油气垂直运移至地表或近地表环境中,在近地表介质中形成的元素和化合物异常
资料表明,中国叠合盆地中许多油气藏的形成经历了比较复杂和漫长的过程,仅用成藏期次进行描述难以反映不同时段的具体内涵,本文就此探讨了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期次级别划分与多
本文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区中段的地质条件及压力分布的分析,区分渗透性地层和泥岩地层在压力分布和成因等方面的差异,利用数值盆地模型方法模拟方法定量地分析断裂、褶皱
本文通过地震、地质资料对准噶尔盆地发育在中、晚二叠世、三叠纪的北东向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中、晚二叠世、三叠纪地层沉积受北东和北西向正断裂控制,由北东向正断裂控
流体势表明了流体运移的基本趋势,流体运移方向由高势区指向低势区.对常规油气藏,低势区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本文指出,对于深盆气藏,其成藏机理表现为天然气以活塞式整体推
油气初次运移研究表明:烃源岩内的液态烃由于受源岩吸附和毛细管阻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只有达到一定含油饱和度才能向储集层排烃,但排烃起始含油饱和度究竟是多少,不同研究者
1998年11月~1999年10月间在中科院红壤站(江西鹰潭)农田小气候站进行了大气二氧化硫(SO)、硫酸盐粒子(SO)浓度采样和雨水样本收集,利用阻力模式和全年逐时气象资料计算SO和SO
通过研究印度洋海温异常与东北夏季的关系,寻找到相关性较高的海温关键区,并且研究了关键区的移动和变化特点,利用海温变化的持续性,赋予其一定的预报意义.
本文应用降水产生流量过程线的变化原理,研究了一个考虑前期影响雨量的洪涝面雨量计算方法.然后复核水位与洪涝面雨量的关系,确定出各级洪涝指数的洪涝面雨量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