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为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蒙古包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然而,大多数人其实并不了解它的历史渊源:蒙古包是从狩猎文明时期蒙古高原的半穴居——“额入客”逐渐演变、进化的产物;也不知晓它的谱系脉络:蒙古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以不同的形制和称谓示人,例如蒙古包的前身在南北朝与唐代被称作“百子帐”,其鼻祖——“颈式毡庐”在汉代被称为“穹庐”.所以,蒙古包并不是单由蒙古人发明、创造的住居形式,而是北亚草原民族共同
【机 构】
: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内蒙古师范大学网络中心
【出 处】
:
2018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学术会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蒙古包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然而,大多数人其实并不了解它的历史渊源:蒙古包是从狩猎文明时期蒙古高原的半穴居——“额入客”逐渐演变、进化的产物;也不知晓它的谱系脉络:蒙古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以不同的形制和称谓示人,例如蒙古包的前身在南北朝与唐代被称作“百子帐”,其鼻祖——“颈式毡庐”在汉代被称为“穹庐”.所以,蒙古包并不是单由蒙古人发明、创造的住居形式,而是北亚草原民族共同传承并发展远古狩猎和游牧居住传统的结果.由于国内学界对蒙古包形制谱系及演化脉络的相关研究甚少,本文将基于文献、文物与历史研究,详细论述蒙古包的进化过程及其谱系脉络.
其他文献
传统村落体现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艺术和传统文化,反映了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和谐关系,是活着的文化遗产,近来由于社会对传统村落的重视和保护意识不够,导致传统村落的发展日益衰败,许多传统村落销声匿迹,这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一定的损失.基于生态发展的理念,对焦作栗井村当前村落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充分发挥村落现有的条件,结合地质资源优势,对其发展方向和模式提出了优化更新设计.
本文介绍了载入世界建筑史册的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设计成就,指出蕴含其中的人民至上的思想是其不朽的灵魂.同时记述了它的设计师张家德先生的奉献精神与卓越表现.
二十一世纪初,法国众多工业港口遗址被重新定性和改造.这些临近城市中心的工业废弃地成为城市的延展地带,打造成新的滨水散步空间.许多艺术家被邀请致力于为区域注入活力,创造新的河海城市意象.河岸的可达性、休闲和散步空间的创造成为受欢迎和得到共识的文化项目,并广为媒体传播.相对于这一兴致勃勃的带有娱乐性的“回归江河”趋势,二十世纪技术港口遗产问题通常处于次要地位.似乎这一历史已经被遗忘.在此背景下,南特市
文章从建筑遗产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发展演变入手,提出对现代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应该适当地进行扩展,关注到“消失”的建筑,对其进行超越简单重建的再阐述;主要以巴塞罗那德国馆的重建和再述为例,比对分析了多个其他相关案例,讨论了“再述”在当下的价值与意义.
三湘大地自古以来文化独特,上古时代这里是中原汉族文化与“南蛮”地带的交汇处,孕育出独特的浪漫气质的楚文化;中古时代这里是宋明理学的发源地,尤其宋以后这里成为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近代西洋文化的传入,湖南作为内陆省份一度从思想最保守最顽固的地区一跃变成最开化最先进的地区.这三个历史阶段文化特征明显,发展脉络清晰,而且每种文化都有留存下来的建筑作为实证.这些建筑让人们清楚地看到一个独特地区的思想文化发展
本文探讨楚文化对古代南方城市的影响.楚文化的代表老子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以三个方面影响了古代南方城市:楚文化与吴文化的结合,创建了第一座水城——吴大城,成为江浙水城的样板;吴大城开创了以象天法地之意匠营建都城的先例,为中国历代都城所效仿;吴大城以“神龟八卦”意匠进行营建,开创了仿生象物意匠营建城市的先河.
为了领悟行为过程中的感性体验,作者采用“参与式观察”,亲身参与了法国景观建筑师杰克·西蒙的在场短暂介入——“田野里的绘画”.通过对这次经验的描述,本文旨在揭示在从现象(自在状态)向罗格斯(语言或者表达状态)自发转变过程中,身体所起到的作用.以追求与自然琴瑟相和为目的,在场介入行为俨然成为一个真实尺度下的快题、基地的解码者,或者一种开拓性的尝试,可不断地促生有利于个体创造力涌现的条件因素.个体的创造
鼓楼是侗族南部方言区的标志性建筑,中国现代民族体系确立后,作为侗族的身份标识,鼓楼的营造活动仍在持续,但是新建鼓楼的形式及其所表达的意义却发生了变化.本文借鉴文化人类学的“场景”概念,结合有关鼓楼形式的既有研究,分析了湘西南一类密檐屋顶自下而上由正方形屋面转化为正八边形的鼓楼的形态演变过程,以此说明历史上鼓楼形式与使用者认知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探讨鼓楼的共时性分布规律,结合唐末至明清时期的社会背景,
本文主要研究唐宋时期广州城市排水设施.广州北靠白云山南面珠江,地形北高南低,河涌大多自北往南排入珠江.唐代通过从西向东平行排列的五条主要河涌,构成梳式的水系格局.南汉时期广州作为都城,建立了湖泊与河道结合的调蓄体系.宋代环城濠涌结合六脉渠,形成贯通全城的水网,是古代广州排水建设的最高峰.本文通过对唐宋时期广州城市排水体系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出唐宋广州城市排水营建技术与营建思想.指出唐宋广州的排水设
本文通过对民间铺作做法“斜华头子”与《营造法式》中若干斜构件的分析比对,特别是对“昂桯”概念做了新角度的解读,以此为基础,试对《营造法式》体系的构造做法来源做进一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