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道德语句的一种意义理论——非认知主义——的可行性。非认知主义有两个主要观点:首先,语句的意义要通过语句通常表达的心灵状态来解释;其次,道德(规范)语句表达的心灵状态的功能与描述语句表达的心灵状态的功能有根本的区别:描述语句表达的心灵状态是表征性的、非动机性的,规范语句表达的心灵状态是非表征性的、动机性的。非认知主义吸引了许多有自然主义倾向的哲学家。因为它能够解释道德话语和道德思维的许多显著特征,同时又不预设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有问题的实体。如此,非认知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的自然主义世界观,又保留了道德(规范性)活动的合法性。尽管非认知主义有这许多优点,但它也面临严重的问题。其中弗雷格-吉奇难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但没有得到普遍关注的、也未被解决的问题。鉴于一个哲学理论的合理性需要全面评价,我们应该关注这些问题。本文将讨论非认知主义面临的五个问题,以及非认知主义是否能够解决它们。第一,非认知主义是否面临“一厢情愿”问题,即非认知主义能否解释有效的道德假言推理的合理性?笔者认为,非认知主义能够解释有效道德假言推理的合理性,前提是非认知主义能够解决弗雷格-吉奇难题。就是说,如果非认知主义能够解决弗雷格-吉奇难题,它也能够解决一厢情愿问题,能够解释道德假言推理的合理性。因而,一厢情愿问题并不独立于弗雷格-吉奇难题,前者也不对非认知主义构成单独的决定性反驳;相反,一厢情愿问题与弗雷格-吉奇难题是相关联的,一厢情愿问题是弗雷格-吉奇难题的延续。第二,动机内在主义是否为真?或者说,人们先前认为的支持非认知主义的理由是否真的存在?动机内在主义主张,道德判断本身包含动机。即如果一个人做出道德判断,那么他有动机根据道德判断行动。如果道德判断本身可以促使行动,这表明规范性判断(至少部分地)是由非认知的动机性状态(motivational state)构成的,因而非认知主义是正确的。但笔者认为,动机内在主义是错误的,道德冷漠现象是其明显的反例:道德冷漠者做出道德判断,却无相应动机。因而,道德判断和道德动机之间没有内在联系。动机外在主义理论才是解释正常人的道德动机的最佳理论。第三,非认知主义是否能解释道德的心灵独立性特征?日常道德思维的心灵独立性特征是:道德价值是独立于心灵的或者说是客观的——某人判断某件事是道德上错误的,并不会真的使它道德上错误的。否认这个观点意味着接受一种主观主义。非认知主义被认为与道德思维的上述特征相冲突,因而其合理性受到质疑。一些非认知主义者对此作出了回应,试图为非认知主义辩护。笔者认为,非认知主义者解释道德心灵独立性的努力并不完全成功:他们对心灵独立性的内在解释与心灵独立性特征的概念身份不相符,他们对心灵独立性的外在解释与非认知主义的核心观点不一致。第四,非认知主义是否能解释道德不确定性这个伴随道德判断的特征?笔者认为,非认知主义能够解释道德不确定。但道德确信(确定、不确定)——无论是衍生的道德不确定还是根本的道德不确定——不是道德判断的特征。衍生的不确定属于经验上的不确定,它不需要任何解释。根本的道德不确定是分类的不确定,其背后的心理因素与关于描述性问题的不确定背后的因素是相同的。第五,非认知主义与适真性极简主义是否兼容?非认知主义主张,道德判断并不表达关于道德事态的信念。但根据适真性极简主义,道德判断表达信念。因而,适真性极简主义与非认知主义不兼容,并且有人通过支持前者来反驳后者。笔者认为,适真性极简主义与非认知主义并非不兼容。说明它们并非不兼容的方法是区分两种不同的信念:一个是与句法规则相关的极简信念,另一个是描述世界的实质信念。如果这种区分是正确的,那么适真性极简主义与非认知主义并非不一致,因而也不能通过支持适真性极简主义来说明非认知主义是错误的。本文讨论了关于非认知主义理论的五个重要问题,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目的是弄清楚非认知主义理论的可行性,或者它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前途的理论。笔者希望,即使本文不能够使每个人就非认知主义理论是否是一个有前途的理论得出结论,但它至少能够为关于非认知主义的共同认识提供一个清晰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