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杆状病毒是一类大的环状DNA病毒,能特异性感染无脊椎动物。杆状病毒有两种存在形式:出芽型病毒粒子(Budded Virus,BV)和包埋型病毒粒子(Occlusion-Derived Virus,ODV),分别介导系统感染和口服感染。其中口服感染是由ODV囊膜上的口服感染因子介导的,目前在杆状病毒中发现有10种口服感染因子,即PIF0~PIF9。部分口服感染因子可以形成稳定的复合物,该复合物有助于病毒入侵,但是PIF5并不参与复合物的形成,也不会影响该复合物的形成;在所发现的口服感染因子中,pif5转录水平最高,但是PIF5在口服感染过程中的作用仍然不清楚。为了研究PIF5对病毒粒子产生和感染的影响,本论文先研究研究苜蓿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nucleopolyhedrovirus,AcMNPV)PIF5对病毒粒子BV和ODV形成的影响。检测pif5基因的转录时相和表达时相,结果显示pif5是一个晚期基因;PIF5是ODV囊膜的特异蛋白,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定位于细胞核内微囊泡和ODV囊膜上;通过同源重组和转座构建缺失型和回复型重组病毒,结果显示缺失pif5并不会影响BV的产生和感染,也不影响ODV的形成和包埋、OB的形态及OB中ODV的数量,但是它影响ODV的口服感染能力及感染Sf9细胞的能力。为了研究PIF5在口服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对截短型PIF5蛋白进行表达及纯化。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获得可溶的PIF5-P-T1蛋白,纯化时发现该蛋白有多种存在形式:单体和多聚体;对该蛋白纯化方法优化后,蛋白单体比例增加;通过真核表达系统获得可溶表达的PIF5-E-T1蛋白,并筛选稳定表达该蛋白的细胞系。同时从中肠中提取刷状缘膜囊泡;通过far-western blot检测到PIF5-P-T1和PIF5-E-T1蛋白与提取的中肠细胞刷状缘膜囊泡(Brush broder membrane vesicle,BBMV)有相互作用;通过Pull-down及质谱鉴定来寻找病毒入侵过程中与PIF5进行作用的宿主蛋白。同时对外源表达的PIF5-P-T1蛋白与BBMV进行共孵育,发现PIF5-P-T1蛋白的特异性剪切,推测BBMV可能促进PIF5的剪切。本论文通过研究PIF5对BV产生和感染、ODV包埋及OB形态的影响,截短型PIF5蛋白的表达与纯化,截短型PIF5蛋白与BBMV相互作用等,初步揭示了PIF5的功能,为研究口服感染因子介导杆状病毒口服感染的分子机制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