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蓝、青系列釉呈色机理分析

来源 :’12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981973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钧瓷蓝、青系列釉的呈色机理,乳光蓝色尤其氧化铁在其中的作用,一直是学术界研究与争论的热点。本研究通过在不同气氛下,放大氧化铁含量实验验证的方法,分析了氧化铁在瓷釉中的不同着色现象及着色机理,通过SEM、EDS、XRD等分析方法,重点研究了温度、基础组成与分相结构对呈色的影响。通过对釉层近表面、釉中间和近胎面的元素分布分析,发现随着烧成温度的提高,不同金属氧化物在釉层中的分布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有/、\、V和马鞍形四种形式,这使得釉层分层化呈色或分相结构发生较大改变,从而影响到呈色效果,对于揭示釉面的不同呈色与纹理效果具有较好指导的意义。
其他文献
在生产建设过程中,我国有相当数量的工程机械产品需要露天存放,经受风吹雨打;在出口运输上,许多产品及半成品需要经受恶劣的海洋气候考验,因而防锈要求越来越高。防锈蜡因其出色的防锈性能,耐磕碰、易去除的特点,逐步得到市场的认可,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市场上使用的都是进口产品,国内产品由于重金属含量高、流平性差、耐盐雾时间相对短等问题,无法和国外产品相抗衡;而国外产品大多是成品进口,无法根据客户使用环境进行
邢窑以生产白瓷著称于世,邢窑白瓷开创了我国瓷器发展史上“南青北白”的局面。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其遗址在河北省临城、内丘、邢台等地区相继被发现。邢窑考古队曾于1988年至1991年间对内丘城关和临城祁村两处规模较大的遗址进行了试掘,而在内丘城关西关北窑址的隋代灰坑中出土了一批具有透影性能、胎体厚度小于1毫米的薄胎精细白瓷器,被称之为“透影白瓷”,其精湛的工艺技术水平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本文对白瓷和青花瓷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了探讨。过去人们认为,中国早期白瓷以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瓷为代表。2005年以前,安阳相州窑是在河南发现的最早的瓷窑,其出产的白瓷为北齐或隋代,所以有些人认为中国的白瓷生产起源于相州窑。然而,2005年至2007年对河南巩义窑的考古发掘使得学术界对白瓷的起源又有了新的认识,从2号窑炉的火塘出土了大量北魏青瓷片和少量北魏白瓷片,这一发现把我国白瓷发明的时间提前
定窑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白瓷窑之一,它所生产的优质的细白瓷外观精良、工艺精湛。新中国成立后,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河北省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的定窑考古发掘,出土了总重达到数吨的从晚唐至元代的不同时期细白瓷瓷片,同时还发现了数座窑炉和大量未经使用的制瓷原料。基于本次发掘,我们分析了47件白瓷瓷片,20件制瓷原料样品,年代跨度从五代至金代。对这些材料的分析为我们了解定窑白瓷工艺的时代演进,以及不同时期定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的北流河及其支流沿岸是宋代主要烧制青白瓷窑场,其中滕县中和窑、容县城关窑和北流县岭洞窑规模较大、保存较好,其它还有东光窑、仓田窑、碗窑村窑,以及武思窑、桂平县罗秀窑等,但这些瓷窑在地方志中都沒有记载。上世纪六十年代后陆续发现、调查和试掘,是一部生动的广西陶瓷发展史的组成部分。  本文收集了广西宋代若干窑址的青白瓷样本,这些样本胎白、壁薄,质地致密,釉色呈青绿或浅绿色,清彻透明
本文对德化窑白瓷进行了研究。德化县位于号称“闽中屋脊”的戴云山区,此地依山傍水,拥有丰富的瓷土资源,交通运输便捷,是我国南方著名的陶瓷产地。早在新石器时代,德化就开始烧制硬陶;唐代开始烧制瓷器,并有陶瓷专著《陶业法》传世;宋元时期,德化瓷器沿海上丝绸之路大量销往东南亚和中东地区;及至明代末期,德化白瓷制作进入鼎盛时期,原料选择及加工讲究,制作精细,釉色莹润如脂,胎质细腻致密,透光度好,造型和雕塑技
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因此,汝瓷一直以来都是古陶瓷研究的热点。已有一些学者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汝瓷的胎釉成分、结构等做了研究。对于汝瓷釉的呈色机制,毫无疑问,Fe是主要的呈色元素。但对于Fe元素在汝瓷釉中的状态及其对瓷釉呈色的影响,学术界还存有争议。而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XAFS)是一种强有力的结构探测手段,能够在原子尺度上给出某一原
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窑在北宋后期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其胎呈香灰色,釉层较薄,釉色有天青、天蓝、淡青、豆青、月白等,烧造技法以满釉裹足、支钉烧造,钉痕如芝麻粒大小;制作精细、工艺精湛,被列为宋代名瓷之魁首。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刘家门窑是钧瓷民窑地层结构遗存较为完整的窑址,其制瓷历史从北宋晚期到元末,在时代上被考古发掘专家划分为3期5个阶段。由于两窑的地理位置接近,且刘家门窑既烧钧瓷又烧类似于汝瓷的青瓷,
一代天骄的河南宋钧,为北宋五大名瓷之首,从考古发掘资料表明,禹县钧瓷烧造历史发端于晚唐,極盛于北宋中晚期,持续于金元时期,终结于明中期,宋钧器型优美,烧瓷工艺精湛,胎质细密,釉色以天青为主,也有少量葱绿、月白色带有朦胧温润,更甚者窑变美妙奇特,表现出它的艺术魅力,单纯简洁、古朴典雅、端庄自然,所以享有很高声誉,被世人喜爱。本文研究了河南汝州东沟窑钧瓷胎、釉的化学组成,对其显微结构与河南其它窑口钧瓷
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黑釉瓷器特别是黑釉盏在我国历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宋代建窑烧制兔毫黑釉盏有黄色、银色、褐色和白色等。除了建窑之外,宋代耀州窑黑釉、浙江临安天目窑黑釉、四川达州窑黑釉盏都有呈现各色兔毫纹,从1999年12月至2000年5月在四川成都市都江堰金风窑发掘了一批在光的照耀下呈现各色兔毫纹,十分可爱的黑釉盏,确实可与建窑兔毫盏相比美。本文借助于X-射线荧光光谱、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微显镜和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