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1例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研究

来源 :第十届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年会暨第二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临床疗效评价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min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借助流行病学调查与数理统计,探索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分类及研究方法。 研究地点:上海中医药人学附属曙光医院。 方法:设计制订“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临床调查表”,现场采集87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人口学资料,四诊信息及实验室检查等数据。以Epi Date2.0进行数据录入,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因了分析与变量聚类新的组合方式,得出患者群体的证型分类,根据综合因子得分函数原理,构造患者个体证型判定数学模型,得出证型分布规律。利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逐步筛选症状体征变量,并预测证型分类准确率,以对应分析得…证型与舌脉象的对应关系,归纳出证型诊断条目。 结果和结论: 1.证型分布:871例患者中无证型190例(21.8%),指由于患者症候信息量少而无法判断为某证型;单纯证型380例(43.6%),指可以将患者判断为某一单纯证型,其中肝肾阴虚型126例(14.5%),肝胆湿热型126例(14.5%),肝郁脾虚型128例(14.7%);复合证型301例(34.6%),指患者具有一个以上的上述单纯证型,其中肝肾阴虚合肝郁脾虚型88例(10.1%)、肝胆湿热合肝郁脾虚型80例(9.2%)、肝肾阴虚合肝胆湿热型74例(8.5%)、肝肾阴虚、肝胆湿热合肝郁脾虚犁59例(6.8%)。与既往慢性乙型肝炎证型标准或意见共识部分切合,能够反映出本病无证、单证、复合证并存的临床实际。 2.经logistic同归分析,原聚类所得大部分症状体征变量均保留,且对各证型预测的准确率均接近90%。从一定程度上验证因子分析与变量聚类联合应用所得基础证型分类及患者个体证型判定基本准确。 3.多重对应分析显示肝肾阴虚型与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关;肝胆湿热型与苔黄腻,脉滑有关;肝郁脾虚型与苔薄白,脉弦细有关,符合中医理论与临床实际。 4.证型分布规律与证型诊断条目与临床诊疗实际比较符合,研究方法具一定可行性。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迅速发展,介入器材不断完善,技术方法日臻成熟,各大医院蓬勃开展起来,已成为治疗先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各医院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水平参差,没有达到标准的水平规范,因此,先心病介入治疗的并发症与安全性越来越引起关注。本文总结了从1999年~2007年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采用经导管方法治疗肺动脉狭窄(PS)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
近年来,随着心脏外科的发展,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者的手术年龄越来越小,新生儿先心病手术已不再是新闻,对于某些先心病如完全性大动脉错位等,在新生儿期做手术的效果也确实远比在新生儿期后做手术要好。新生儿先心病外科手术要求术前精确地显示心脏畸形的形态,这就对新生儿心脏影像诊断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超声心动图是新生儿心脏影像检查的首选方法,超声心动图能很好地显示心内结构异常,但对于心外大血管异常和复杂
心内科医生会诊时常要回答诸如患者非心脏手术能否进行、手术安全性如何、术前术后怎样用药等问题。尽管随着医学的发展,心脏病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已更加安全,但其并发症风险仍是临床关注的焦点。美国《循环》杂志(2007年10月)刊登了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制定的《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心血管评估及治疗指南》。该指南根据近5年的新文献,对2002年版的指南进行了修订,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及外周血管病是糖尿病(DM)的主要大血管并发症。就DM而言,大血管并发症并非特异性的。而与DM相关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性心肌病变、心肌微血管病变、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应引起重视。DM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3~4倍,DM病人一半死于急性心血管事件。本文重点讨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性心肌病。
近三十年来,从冠状动脉造影、核素心肌显像的临床普及应用到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内超声技术的逐渐成熟,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方式的不断完善,到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裸金属支架、乃至药物洗脱支架的迅速推广,从溶栓药物、抗凝药物的问世到“他汀革命”与神经激素抑制理论的确立,在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与治疗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重大成果。本文强调应预防为主,加强心血管疾病的纵向管理;倡导整体医学观,加强各学科
刚过去的2007年对介入心脏病学是不平静的一年,本文就一些热点问题和挑战进行回顾,强调掌握适应证、正确应用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DES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关键,并证实了稳定性心绞痛患者PCI不减少死亡和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药物应用的目的在于提高手术安全性、增加手术成功率、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更好地改善患者的预后。大规模临床研究表明,PCI围术期药物治疗可明显降低PCI术患者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率。近年来,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PCI围手术期药物治疗不断得到更新和完善。PCI围术期的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抗凝、调脂及其他心血管保护药物的治疗,其中最重要的为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本文就PCI
胸痛是指从头颈到最下面一根肋骨的范围之内任何部位的疼痛,与胸腔的器官(心脏、肺、气管、食道等)、肋骨或胸肌有关,是临床医生经常面对的问题。急性胸痛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各异、确诊难度大,危险性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多数情况下急性胸痛有可能预示严重的不良预后,且这些预后不良的疾病尤其是心源性胸痛往往有很强的时间依赖性,漏诊可能致命或严重影响病人的预后。国外报道3%在急诊诊断为非心源性胸痛病人在30d内发生恶
辨证论治足中医诊治疾病的特色,是一个复杂干预过程。辨证论治疗效评价方法学研究应以保证个体化的、动态的、复杂的辨证论治临床实践为前提,并与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等深入融合。现有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强调以随机埘照试验作为论证强度最高的设计方案,但几千年来的中医大量个体化辨证论治的经验积累和传承却多是以门诊病历的方式简单记录和保存,以个案报道形式呈现。重视叙述性研究,对辨证论治疗效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已经
本文对临床疗效、疗效评价、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疗效评价体系及临床疗效评价领域的基本概念进行了阐述,并对现代临床疗效评价具备的伦理特征和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特征加以探讨,提出用复杂系统理念构建临床疗效评价方法论和信息技术对临床疗效评价的技术支撑作用。